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青白江:探索社区治理的新实践 共筑大同人的“大同梦”
摘 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之《礼运大同篇》中描述了孔子的理想“大同”世界。

近年来,大同街道深度挖掘大同文化,将“礼运大同”作为社区发展治理的美好愿景,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区特质、突出矛盾、治理重点,将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实施分类治理。并按照“一社区一主题,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乡村美丽、人民幸福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国家卫生乡镇及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3个社区获评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百佳示范社区”。

拆墙并院两不愿怎么办?

每周三下午,大同街道一心社区退休教师沈宗凤都会和邻居们在小区里跳舞。不出小区,就有娱乐活动,这样的便利来之不易。因为,这个只有6栋楼房的小区,以前却是一墙之隔的两个小区。

走进小区,大门正对处有一面显眼的纪念墙。“古有六尺巷礼让,今拆一堵墙睦邻。”沈宗凤说,这是我们为纪念拆墙并院在残墙上记录的一句话,也是新老小区之间实现共治共享的最好见证。

2002年,沈宗凤住进大同教师楼,刚搬进宽敞舒适的楼房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渐渐地,教师楼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尤其是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偷盗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2015年,与教师楼一墙之隔的宏瑞阳光郦城商品楼交房。两个小区相互包围,公共空间严重受限,宏瑞阳光郦城的物管公司也因经营不善,撤了出去。于是,两个小区都成了三无院落,管理混乱。

为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社区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最终商议打开院墙,合二为一。“拆墙并不容易,教师楼里的一些居民认为小区合并后,物业费上涨;而商品楼里的部分居民则认为,新小区要连通旧楼房,环境会受到影响。”一心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勇说,两边不同的声音,成了拆墙并院的最大阻碍。

针对这些问题,社区积极发动由业委会、开发商、小区单元长、网格员、党员等构成的“红色粉丝”,实施“敲门”行动,收集意见。

沈宗凤就是“红色粉丝”之一。她说,那段时间,他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找了老人,说要问孩子意见;问了女人,又说要看老公想法。如此往返,一家人往往都要跑好几趟,来来回回,入户工作都做了一年。好在通过“红色粉丝”的耐心劝说,居民们最终打开心结,让“拆墙并院”方案得到了100%的支持。

并院解决了,但如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社区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决定实施亲民化改造:对教师楼进行外墙粉刷、路面硬化铺装、增设活动设施;新小区的房产证办理也成功按下“重启键”。社区还积极协调物业机构,打造“逸兴轩”微阵地,居民在这里开展组织生活、读书、写字、议事……

现在,小区大变样,居民越住越舒心。

产业社区配套不足怎么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西林社区由原来的纯农村社区演变成为产业社区,区域内汇集工业集中发展区、物流园区等产业功能区,服务范围达9.15平方公里,占大同街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面积一宽,问题就多。及时解决辖区内突发事件、保证企业员工上下班安全,成了西林社区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和寻找资源,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大联动微治理工作站。”社区党委书记邹世国介绍,通过工作站24小时对园区部分企业和道路进行监控,能很好保障企业及员工安全。同时,社区还与园区20余家企业签订联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大联动平台会及时传达到各家联动企业,达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

西林社区不仅面积广,管的人还特别多,共辖企业314家,职工3万多人。如何在基础配套不足的情况下解决这么多人的生活和休闲问题,也是社区头疼的事情。

为更好了解企业及职工的需求,邹世国带领同事对辖区企业和职工开展需求调查,并根据需求报告,不断丰富完善生活性配套服务。

“比如这个‘蓉欧人才家’,就是根据职工需求打造的一个集休闲、会客、阅读为一体的主题水吧。”邹世国说,这不仅为企业职工会客谈事提供了场所,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原来,“蓉欧人才家”水吧由社区出场地,和乐门业10多名年轻职工负责日常经营。价格方面,只要是园区职工来消费,价格都比原价便宜2元。开业以来,受到职工们的广泛好评。

有了水吧的成功尝试,社区又相继开办了超市、餐厅、健身房、流动快剪,与台嘉、花样年、2025咖啡等实现阵地共享,并以职工为主角,组建阅读、健身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社区“社会精英‘HR沙龙’”等特色活动,有效补齐了园区生活性服务不足的短板。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赵方辉,2013年来到成都芝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一路见证了西林社区的发展变化。“我在这里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一个温馨的家,在西林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幸福。”赵方辉说,来了就是西林人,对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

安置小区问题多怎么管?

金同华庭是大同街道新峰社区的安置小区,共4628户10368人。走进小区你会发现,这里和其他安置小区不一样。

该小区共22栋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居住着上万居民,但自2017年入住以来,至今没有安装金属防护栏,一直保持着简洁清爽的立面外观,也从未发生过高空坠物事故。

“这是小区党支部和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机构联手合力达到的效果。”新峰社区党委书记陈洋介绍,小区共安置了8个村(社区)的居民,刚入住那会儿,由于不同的习惯和社会关系导致矛盾频发,投诉和举报如雪片般涌来。为解决这一问题,小区实施组织动员体系优化工程,从新居民中推选出楼栋长和院落代表,党小组开会,邀请业委会、楼栋长、网格员中不是党员的骨干列席。不论户口在哪,只要搬到社区常住,全部采取实务实评,民主推选上岗,同时,不论新旧居民,都保障公共事务话语权对等,共同协调解决小区重点难点问题,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公共事务、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执行者和受益者。

所有人都能参加小区事务,所有的事情都有人管,渐渐地,大家对这个陌生的小区开始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然,这样的安全感还来自小区对安防系统的全面升级。小区创新探索“互联网+平安智慧小区”的智慧管理模式,引进人像识别、车载芯片、电子围栏、呼救手环等一系列“黑科技”,将系统数据全部接入社区数字化指挥调度平台,对社区安全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预警。智慧系统投入运行以来,“一颗米都没丢过”成了居民们的口头禅。

同时,社区还大胆探索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深度链接,系统搭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良好平台,建设了全区最大的社区服务综合体;集成全区最先进的小区物联网管理技术,打造了“左邻”小院、“五贤”广场、“幸福”拼图、“光阴”长廊、“月下”露台等一系列社区公共空间,将传统安置小区变成高品质和谐宜居社区。

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只解决安全和基本需求是远远不够。社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通过他们开展可持续社区营造,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比如,红光社区热心居民曹姐平时喜欢牵线搭桥,社会组织就帮助曹姐打造了“曹姐姻缘室”,2020年促成有缘人19对;居民曾嬢特别喜欢旅游,社会组织协助曾嬢组建了“夕阳红旅行团”,通过一起出游,很好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

“像这样能够自发开展活动的组织,社区已经有21支,吸纳1200余人参与,我们也进一步赢得了居民的认同和信任。”红光社区党委书记陈永自豪地说。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