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创新基层治理的“成都作为”
摘 要:

“城,所以盛民也。”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


成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特别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提出的“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重大要求,切实肩负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城市的政治责任,系统性、整体性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同创新基层治理相融互促。

 

街道社区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只有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纲,社会治理才能纲举目张。

为此,成都市在市、区(市)县两级党委序列创新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在社会治理体制、治理手段、人才培育等方面纷纷践行新作为……万人问卷调查显示,95.8%的受访群众认可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96.6%的受访群众表示社区环境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成都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首位,获“2018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

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新作为”,是现有社会治理体系的系统集成、功能再造和综合创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新策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社会有认同、市民有感受,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政根基更加稳固。


成都通过哪些层面创新基层治理?

找党员、抓骨干,着力延伸党在最基层的“神经末梢”,推动社区工作做实党员打头阵 治理“活”起来


绿地公园遍布老旧城区,背街小巷变身美丽院落,特色街区成为打卡胜地……在成都市新都区老旧城区改造中,社区纷纷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党员亮身份、找组织,然后让党员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构建“党建指导员+党小组长”的小单元党建网络和“街巷长+楼栋长”的社会治理网格,编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群众“全覆盖网络”,实现老旧社区“由乱到治”的显著成效,让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冲锋在前 “城中村”变打卡胜地 


4月2日,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赵炜来到新都街道正因社区,同行的还有两位研究生导师及三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这一次,他们研究的课题是城市社区更新与治理。在深入走访考察后,正因社区的治理方式与经验,将被书写进课题组正在撰写的一本“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


正因社区所在的大学路,紧临新都区辖区内最大的高校——西南石油大学,是集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复杂社区,鳞次栉比的餐馆、临租房大多属于“无证经营”。社区流动人口约2万人,社会治安秩序问题较为突出,是典型的“城中村”。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党员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是治理的第一步。”正因社区党委书记魏永翠介绍,2017年以来,社区通过打造示范街区,以点带面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在整改中,党员干部首先站出来拆除自家的违章搭建,主动配合项目改造,陆续带动社区居民、商家、社会组织、社区企业、驻区单位合力行动,社区原来的“脏乱差”难题,成为大家共同攻坚克难的对象。最终,在政府不补偿一分钱的情况下,正因社区共拆除违建1.4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万平方米,建设起“小游园、微绿地”供居民休闲小憩。社区还在加强治安巡查的基础上,在沿街商户中选举产生“街巷长”,在小区住户中选举产生“楼栋长”,并针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创新引导成立酒吧、旅馆、食品药品等行业协会,让社区商铺的经营管理全部步入正轨。


基础条件改造的同时,正因社区还成立街道首支社区规划师志愿队伍,吸纳了驻区干部、自组织骨干、复员军官、群众贴心人以及居民代表多方参与的志愿者团队,在这支队伍里,党员便是主心骨。正因社区党员陈海洋经常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好人缘,居民很愿意听取他的意见建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好人民群众先锋榜样还不够,还要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党和群众信任我,我就要把职责内的事情做好。”陈海洋坦诚地说。


在正因社区,像陈海洋这样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党员志愿者还有很多,群众称呼他们为“社区居民的贴心人、知心人、热心人”,他们为社区发展治理冲锋在前,带动群众共建宜居和谐家园。


如今,正因社区一改往日“蓬头垢面”的景象,大学路示范段街巷内外以殷商历史、石油元素、大学文化融入打造的景观,楼栋外墙的彩色涂鸦以及规范的店招店牌,让整个街区显得时尚现代,成了文艺小青年的打卡胜地。


服务下沉 协同治理聚人心


新都街道东环路258号院,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旧院落,只有一栋家属楼,全楼两个单元。老楼虽然孤单但并不暗淡,在并不宽敞的院落通道一侧的绿化带内,各种绿植生机勃勃,鲜花竞相开放,加之墙壁上彩绘的居民日常生活的映衬,整个院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社区成立的‘老党员工作室’,真正拉近了社区党员与群众的感情,也为居民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年逾七旬的吴光奎是“老党员工作室”的成员。过去258号院有不少安全隐患,环境也不如人意。居民将情况反映到“老党员工作室”后,由社区党委牵头,以党员带动、组织居民共同筹集“微基金”,参与院落空间规划,共同协商讨论空间使用、空间更新营造方案。吴光奎首先捐了500元,其他住户最少的也捐了200元,小小院落中居住的18户人家一共捐了4000多元,全部用于院落环境改造与治理。


东环路社区充分发挥老党员作用,培育“社区领袖”,带动居民自下而上参与,在老旧院落试点以多肉种植为特色的院落空间环境改善治理活动。同时,在老党员、居民骨干带动下,通过系列社区营造活动,建立了多样化居民自组织网络,搭建居民沟通交流平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2018年以来,东环路社区开展了五个自组织微项目,公益服务人群涵盖老人、弱势群体、青少年儿童、下岗失业人员等,服务群众超过5000人次,通过院落党员亮身份,带动老旧院落微更新培育自组织达10个以上。“从院落自治管理制度到后期管理维护机制,党员群众全程参与做主,培育了居民责任意识、协商共议能力和公益志愿服务精神。”东环路社区党委书记邹敏说。


新都区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新都区在社区发展治理方面,以党建为抓手,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推进实现一手抓“硬件”完善,一手抓“软件”建设,统筹实施拆违增绿、市政设施完善、环境风貌提升、公共服务完善、社区赋能造血、商业业态提升、平安社区创建、文化挖掘展示“八大行动”。在正因社区、东环路社区的探索基础上,新都区建立了覆盖全区255个社区的推广实践机制,使城乡社区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向协同治理转变,向专业治理转变,让社区居民享受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彰显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服务群众中让社区有温度把党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我在外面看到有需要做的事就主动做了。”一上午,顶着烈日清理了不少街道“牛皮癣”、整理好共享单车的刘玉玲,匆匆赶来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满脸通红、汗流浃背。

“自己的家园自己好好爱惜,才不辜负我们‘中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美誉嘛。” 摘下帽子顺手抹掉额头汗珠的刘玉玲,尽管已经57岁了,却充满活力,“别看我现在这么热心做志愿服务,几年前,我对社区开展的工作可完全没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那时社区存在不少商品房开发遗留问题、老旧院落和安置小区管理难等矛盾隐患,始终缺乏凝聚力,居民们如同一盘散沙”。

短短几年,是什么促使刘玉玲思想的转变,又是什么促使社区解决矛盾隐患并获得“中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殊荣?4月8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优化职能,完善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


“2017年夏天,我们组织拍摄社区宣传片,通知居民前来参加,没想到第二天就来了2000多名群众义务帮忙。近年来,社区无论大小事,群众参与度显著提高。”安公社区党委书记张彪认为,社区党组织作为最基础的群众工作单元,只有不断提升组织力,才能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实现基层基础稳固和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2015年安公社区成立后,在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和华阳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党委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创新实施凝聚党员线、健全自治线、发展志愿线、壮大社团线、延伸服务线“五线工作法”,引领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发展治理。通过实践探索,社区优化完善了“社区党委+四类党支部+特色党小组+党员示范岗”的组织体系,按需设置社区教育、小区自治、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四大专委会,多层次孵化培育社会组织、自组织和群团组织,全覆盖推行“积分管理+订单服务”的志愿服务模式。


根据“五线工作法”,安公社区建立了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社区通过一个个党组织、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团组织和服务网络,把辖区的每个居民、每个家庭牢牢凝聚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服务。你看,社区约有1.2万名常住人口,其中就有1200名志愿者,随时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张彪笑着说,安公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通过提升组织力凝聚动员群众,共同营造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良好态势,大家都以住在安公社区为荣。


创新机制  有效开展公共服务


1月23日凌晨4:21,值班社工刘巧林接到呼救电话,家住金城花园的杨爷爷突发疾病,呼吸困难、神志模糊。因为没有跟子女同住,老伴儿张婆婆惊慌失措之余想起平日社区工作人员的叮嘱,连忙按下社区免费发放的智能养老手环SOS键。了解情况后,刘巧林立即帮忙拨打了120,还马上通知“楼栋长”、物管公司,并向社区居委会报备。凌晨4:35,120急救人员抵达,“楼栋长”和物管工作人员把老人护送到医院,老人转危为安。


“社区以创新服务机制为重点,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华阳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安公社区扶持了一大批优质公共服务项目,除了用好成都市划拨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激励资金”以外,更多的是撬动社会力量实现“自我造血”和广泛参与,真正实现服务全覆盖。同时以“全民享受服务,全民提供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资源对接、服务项目申领、惠民活动报名等功能,让社会为群众提供服务,让群众为群众提供服务,不断凝聚党心民心。


杨爷爷家的智能养老手环正是去年重阳节安公社区通过社会募捐筹集到14万元购买的。手环上集成了实时定位、一键呼救、监听脉搏等功能,以保障老人们的安全和健康。社区70岁及以上的老人都免费领到了智能养老手环。“除此之外,社区还开办了老年食堂,每天中午为老年人提供四荤四素的丰富午餐。”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还有志愿者为身体不好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发动群众  科学实施公共管理


走进安公社区锦华苑三期,榕树下功能丰富的玻璃房是小区自建的活动室,朵朵花儿绽放在小区业主认领的50多个小花园里。


“别看我们这个老小区现在这么干净漂亮,以前可糟透了!”小区业委会主任赵明武说,“过去,废弃家具、修剪下来的树枝等垃圾乱堆,长期无人清理,业主喊物管清运,喊都喊不动”。


此前因为物业公司管理不善,锦华苑三期问题颇多。在社区“两委”的指导下,小区居民开始实行自治自管,小区公共事务运行和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变。“我们实行自治自管后,用公共收益改善了车位、修建了居民活动室。前年,除去公共设施设备维修等花费,还用剩余资金给业主发了红包呢。”赵明武说,尤其是小区建成了成都市首个社区有机物生态循环利用中心之后,更加整洁美丽,“如今,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可以不出小区,就地变成有机肥料,由居民认领放回到土壤中反哺花草树木”。


锦华苑三期重新焕发活力的背后,正是安公社区通过提升组织力,凝聚动员群众的结果。社区通过党组织引领带动居民自治组织、群团社团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商业商会组织等开展工作,实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组织”,全面增强了社区党委凝聚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通过创新实施社区服务群落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全媒体信息输送模式等,让党的声音、党的关怀进入千家万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从解决社区干部最关心的待遇保障、职业上升通道破题,全面提高社区干部岗位含金量让人才在社区“一展身手”


各行各业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人才。然而,社区存在的专职工作者力量不够、薪酬待遇偏低、职业上升通道不畅、工作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为此,成都市委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有效人才投身社区,在更大力度上激励优秀人才扎根社区,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支撑。

 

挖掘“富矿” 引导人才向社区聚集


“我们这里的后备干部‘断层’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年,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后备干部年龄偏大,年轻干部储备较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党委书记王亚西。直到2018年高新区启动实施“百村千雁”行动后,一些有能力、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轻人陆续加入社区工作团队被培养为后备干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人才失衡问题。


“85后”年轻干部贾培杰正是兴蓉社区培养的优秀年轻干部之一。2017年,30岁的贾培杰从郑州市来到成都市,成为兴蓉社区“创女馆”的一名志愿者。“刚开始在社区工作单纯是为了就业,但随着对社区工作的深入了解,感觉这里给我更多的是温暖,是成长与进步。”贾培杰说。


“小贾作为党员带头服务意识强,语言表达清晰,个人素质高。”王亚西评价道,“在一年多的工作接触中,我们认为她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对象”。


“社区党委书记必须多才多艺、有组织能力、能协调带领队伍为群众办实事。”对于如何选优配强社区书记,连任4届社区党委书记的王亚西深有感触。2008年王亚西到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学习调研时领悟到了一些干部选拔心得,一回到成都就开始探索实践。2008年以来,兴蓉社区实施选拔人才新举措,即进“两委”人员必须做志愿者半年到一年以上,给予双方双向选择的机会和党组织考察的时间。


近年来,成都市将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按照“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的标准,大力选拔优秀街道社区书记。由于贾培杰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今年3月,作为肖家河街道办事处第一批培养的年轻人,她被破格提拔为兴蓉社区党委副书记,全面主持居委会工作。


高新区自实施“百村千雁”行动以来,引导了一批优秀人才向社区聚集,目前,已建立起近700人规模的村(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


多岗锻炼提升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2008年我进入桂溪街道后,先后在街道管理服务中心、农转居安置小区等不同岗位工作。”现任桂溪街道益州社区党委书记的余剑侠回忆道,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多个岗位的锻炼让他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建立社区干部培养机制,对拟培养人员采取多岗锻炼是桂溪街道打造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途径之一。与纯住宅型社区不同,益州社区辖区内除了5个纯物管院落外,还涵盖了14幢综合体楼宇、10幢写字楼与多家央企、国企。社区干部如何在这大大小小千余家企业中搞好服务、做好工作是对其专业化能力的考验。


“我们要求社区干部必须具备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余剑侠表示,街道会定期组织“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社区也会组织干部走进企业学习交流,进一步使干部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增强其理论素质与服务能力。


2018年出台的《成都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每年至少参加1次区(市、县)级或区(市、县)级以上组织的社区工作业务集中培训,累计培训不少于40学时;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每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


对标该规定,桂溪街道也有自己实践的路径,比如在成都村政学院培训,到先进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公益服务类讲座……“每次主要领导出去考察时一定会带着社区干部,给他们创造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桂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刘大勇表示,街道每年会组织培训上百次,实现人员培训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在社区的专业培训和锻炼下,今年春节前夕,在益州社区工作一年多的何聪通过考录进入崇州市人事局。此外,2018年桂溪街道共有5至6名社区专职工作者通过考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打通了他们的职业上升通道。


关爱成长健全社区人才职业化保障体系


走进石羊街道府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一块显眼的标识瞬间映入眼帘,哪些干部在开会、哪些干部外出考察、哪些干部在岗一目了然。办公区域内大家正忙碌不已,学习干事氛围浓厚。


“前两年在社区工作的蒋剑英考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现在已经被调到另一个社区当筹备组副组长了。”府城社区党委书记李霞介绍,社区很多干部现在都在积极提升自己,除了考研外,考证的也不少。


根据《成都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岗位薪酬体系指导意见》,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考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度考核优秀的,将予以奖励。其中取得本科文凭的社工每月有400元补助,研究生则每月补助600元。


此外,高新区还根据《办法》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与等级相结合的职业体系。根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岗位特点、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使每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在工作年限增长、岗位调整、能力素质提升后,岗位等级和待遇随之提高。


“我们希望干部人才能在社区工作中得到成长。”刘大勇说,给予干部足够的权限,给他们创造机会与各大企业打交道,让其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此外,组织拓展活动、建立关爱机制培养大家对街道、对社区的感情,也是把人才留在社区的途径之一。



突出群众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


宜居家园大家管


每天吃完晚饭,青白江区大同镇新峰社区的官婆婆总会带着孙儿到小区的小游园里散步,“以前这里是一片杂草,现在按我们的需求把它改造成一个小游园之后,大人小孩都愿意到这里来玩耍,比以前安逸多了”。4月2日,官婆婆对记者说。

在青白江区,像新峰社区这样共商社区发展、共建美好家园,让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亲民化”举措并不鲜见。为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积极性,青白江区结合实际,探索推行“一户三票”工作法,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认同。

 

问需求,群众积极参与


“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行政色彩有点浓,总有点政府机关的感觉”“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社区服务老百姓,要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行”“要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参与度,老百姓不参与,怎么会满意”……2018年5月的一天,虽是周末,但凤祥社区“谈谈坊”里十分热闹。原来,20多个社区“达人”聚集在此,正在积极讨论凤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该改造成什么样子,居民需要哪些功能。


基于居民的声音,也为了让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能真正聚焦居民需求、撬动居民自治,凤祥社区“两委”摒弃过去“决策+宣传”的传统方式,提出了“社区家园一起建,邻里空间大家管”的工作思路,按照“一户一票”的方式,派出工作人员、“网格员”及院落组长、“楼栋长”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并发放调查表,对居民的需求展开了近一个月的调查。


起初,居民们对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颇有微词,甚至误解为“重新装修办公室”。于是,凤祥社区先召集居民代表讨论工作目标,明确提出去掉办公室、增加公共空间、丰富服务功能、延长开放时间等计划,得到了居民的初步理解。5月下旬,凤祥社区党委又邀请教师、医生、退休干部等社区“达人”组建社区智囊团,以“周末沙龙”等方式,集中讨论并初步梳理出11类有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的需求。


“我们以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回应民意,汇聚人心,把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凤祥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德说。


问项目,优化便民服务


需求清晰了,如何形成项目来实施改造?


凤祥社区的智囊团“达人”们和专业设计人员又一次坐在了一起,针对这些愿望和建议,讨论形成策划项目。“比如老年人需要有喝水休息的地方,实施项目就有采购饮水机、休闲桌椅和在中心设置茶水间等休闲区域;年轻人想有上网、读书、遛娃的场所,就催生了网络书吧、亲子空间这些项目……”刘正德介绍说。


这样一来,问答题便变成了选择题。哪些是应优先实施的项目?项目又该如何建?于是,凤祥社区“两委”再次通过“一户一票”问项目来征求居民意见,选定这一阶段要实施的项目清单,明确项目周期和实施要求。很快,功能布局图、局部效果图、功能说明、使用要求、服务内容一一呈现在凤祥社区的2号楼大会议室。


“凤祥社区邀请居民代表召开了三次‘发布会’, 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德亲自解读方案、听取意见,得到了更多支持和鼓励。”6月30日,在10来名社区居民代表的见证下,凤祥社区党委书记办公室和便民服务中心隔墙正式拆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社区邻里家”的全面改造宣告开工。


像凤祥社区这样问需求、问项目,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做主”的还有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由原川化、川化机等国企老旧家属区组成,小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2018年7月,化工路社区在14个居民小组、22个居民院落、2000余户居民中开展了实施需求的征集工作。在前期“一户一票”问需求梳理确定的“迎新春活动”“老人集体生日会”等9个“拟实施项目”基础上,社区又对这些项目开展了“一户一表问先后”征求居民意见,最后确定“老人集体生日会”“迎新春”“元宵节活动”等为优先实施项目。


化工路社区党委书记钟会萍介绍,“随后,社区通过张贴公告、发布微信信息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广而告之’,并由‘议事会成员’‘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等组成的‘项目评审会’以现场点评、现场打分、现场公布的形式‘全公开’‘全透明’操作。同时,社区‘监委会’对‘中标’社会组织所实施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以确保实施项目的质量”。


问成效,增强居民满意度


从去年12月以来 ,化工路社区已陆续开展了多场“老人集体生日会”以及“迎新春元宵节活动”,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项目通过受众群众问卷打分,居民满意率高达93%以上。“活动促进了辖区居民‘守望相助’的邻里情,切实增强了居民朋友的‘幸福感、获得感’。”钟会萍感慨道。


实际上,无论是“亲民化”改造还是社区居民养老帮扶,每一个项目的启动,社区居民都非常关注。凤祥社区在进行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过程中,晚饭后常有社区的居民散步路过顺便“视察”进度。特别是参与过项目讨论的一些人,还会跟社区的干部开玩笑:“什么时候可以去喝杯茶哦?”


为回应群众对项目实施的热情关注,凤祥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德每周会向居民小组长通报项目进度,还搬出一块大黑板张贴展示项目图片,帮助居民了解和监督,形成了持续的“社区热点”。项目完工之后,社区还通过“一户一票”问成效的方式,再一次了解居民的满意度。


就这样,改空间、拆隔离、变风格,打破传统柜台办事模式,凤祥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蜕变。“拆掉服务窗口柜台后,圆形桌椅、舒适沙发、整齐的图书报刊、社区居民DIY的手工艺摆件等,给人‘家’一般的温馨感觉,安逸得很。”凤祥社区刘美凤看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新变化,她打心眼里觉得满意。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的居民张俊禄也有类似感受:“自党群服务中心传统的服务窗口柜台拆掉后,在服务中心的圆桌前喝着茶、聊着天就能把事儿给办了,感觉关系更亲密了。”



天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都表达,开展社区行动,涵养了共同文化


文化润城让居民乐享幸福


四月的清晨,经过一夜春雨洗礼的都江堰市空气格外清新,穿城而过的杨柳河水流和缓,雨后阳光照耀得绿叶闪闪发亮。家住“熊猫小院”的杨立珍阿姨和舞伴早早地来到杨柳河畔的灌口街道柳河社区服务中心练舞。“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以前是有事才往社区跑,现在没事也往社区跑,和邻居聊聊天、跳跳舞,锻炼下身体,心情愉悦精气神也更足了。”谈起社区近两年的变化,有一种幸福感从杨阿姨的言辞和神态中流露出来。

 

深挖本土文化  以创意设计“点亮”传统街区


杨阿姨口中的变化还得从柳河社区打造“熊猫文创街区”说起。2017年9月,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提出了特色街区创建行动,力争两年内打造200条充满创新活力、产业特色鲜明、配套系统完善的精品开放街区。都江堰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以此为契机,在全市82个社区开展了达标、示范创建工作,实施社区“亲民化”改造,改造老旧院落,建设特色街区等。


社区是市民生活的家园,也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因堰而名,因水而兴”的都江堰市有两个熊猫基地,作为大熊猫的乐土,曾经还有一只野生大熊猫在都江堰城区出现过。如何深挖本土文化,让文化“浸润”社区生活?结合成都市开展的“天府文化润城”进小区行动,2018年都江堰市首个以“熊猫文化”为主题的街区——“熊猫文创街区”应运而生。


柳河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旭剑告诉记者:“2017年,一名香港友人与都江堰市本地人张伟等人合伙成立了‘火车头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了公司党支部,开发了‘巴布熊猫’文创品牌。社区通过区域化党建,成功将该公司引入,并充分运用熊猫品牌,积极打造‘熊猫小巷’特色街区。”目前,社区已开发打造包括文创精品区、主题熊猫餐厅区、创意体验馆、文化广场和文化风情街等五大区域,世界馆、城市馆、民俗馆、艺术馆、生活馆、精品馆、画廊区和亲子游乐区等八大主题馆,形成了集熊猫主题文化创意、城市幸福休闲旅游、主题文化互动体验和文创商业品质提升于一体的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城市幸福体验文创街区。


走进都江堰市建设路白果巷,只见一尊巨大的“巴布熊猫”坐在巷口笑迎八方来客,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熊猫小巷”。古老的青石板书写了白果巷的沧桑历史,木质的门窗承载着一代代古城人的记忆。巷子两边,一旁是以“巴布熊猫”为主题元素的旅游商品店铺,一旁是以熊猫装饰为主的柳河社区服务中心。无论是游客还是居民,走在白果巷、杨柳河畔都能体会到老街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在悠悠古巷、在清清河边感受生态旅游城市的和谐美好。


“以文化人”  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来到社区服务中心,你可以在一楼图书阅览室看书喝咖啡,可以在二楼健康运动小屋活动一下身体,游客来了还可以免费给手机充电、给水杯添水。”柳河社区主任袁雪介绍,“以‘熊猫文化’元素融入破题,社区办公场所实施了熊猫主题‘亲民化’改造,旨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这里,随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熊猫文化,大到便民大厅的墙饰、小到一个开关面板装饰,都是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董维平说:“过去来社区办事儿,那柜台总让人有距离感,如今大不一样了。”


依托“熊猫文创街区”建设,柳河社区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浸润”辖区企业、居民生活。今年春节前夕,柳河社区联合共建单位“火车头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了“熊猫文创街喜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红红的春联、浓浓的墨香,不仅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也让居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了“以文化人”、凝心聚力的良好效果。


以文化建设为社区发展治理的突破口,社区还根据居民需求每周定期开展歌唱培训、书画培训、糕点烘焙、手工艺制作、“430课堂”等活动。陈旭剑表示:“社区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居民们的人文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增强了社区新老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此外,社区开展的‘迎新春趣味运动会’‘迎端午包粽子、和谐文明过佳节’等接地气的活动也进一步融洽了邻里关系,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脏乱差”到智慧院落  新老居民获得感十足


如今,“熊猫小巷”成为都江堰市十大新晋网红打卡地,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吸引力,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


67岁的杨佳蓉阿姨是柳河社区的老居民,也是“熊猫小院”院委会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现在院落门口有了智慧门禁,街区的路面和墙面被精心打造,巷子里的店铺被规划得‘有规有矩’,这样的社区让我感到安全又有品质。”


在成功打造“熊猫文创街区”和“杨柳河特色街区”后,临近的“116号院”环境差、车乱停、物乱堆的问题与周边文化景观显得格格不入。2018年,经柳河社区征集院落居民意见后,由政府牵头,居民自筹部分资金,“116号院”实施了改造,为与附近“熊猫文创街区”“熊猫驿站”融为一体,便正式更名为“熊猫小院”。如今,“熊猫小院”已纳入“智慧门禁系统”“面部识别系统”“智能道闸系统”等多元化智能系统,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院落”。


采访临近中午,位于“熊猫小院”对面的熊猫园众筹餐厅吸引了记者。与别的餐厅不同,这家众筹餐厅大到餐厅场地,小到锅碗瓢盆,甚至厨师团队都是由社区、爱心企业、居民群众“众筹”而来。韩兴凤是“柳河之家”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她告诉记者:“来众筹餐厅帮忙,大伙儿都是提前排好了班的,一个小组上一天班。除了摘菜、洗菜这些帮厨的活儿,我们还要负责给辖区里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出门的老人提供送饭上门的服务”。


之所以开办众筹餐厅,是因为多数群众反映许多老人处于空巢与半空巢状态,做饭问题成了老人们的“心病”。于是街道和社区多次组织辖区居民代表进行商议,经多方协调后,大伙儿想到了“众筹”这个办法,年满60岁的老人每顿只需缴纳6元至8元的成本钱就可以放心就餐。“熊猫园众筹餐厅办得好,平时我们自己做饭,又要买又要做,很费神。来这儿吃,饭菜可口还便宜,我吃得非常满意。”孟玉芳婆婆高兴地说。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