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打造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特色品牌 重塑彭州城乡格局
摘 要:

9月1日,成都彭州市丹景山镇花村街游人如织,在花村街的“花村堂屋”内,年近七旬的夏进东老人作为“堂屋召集人”,组织当地群众一起为街道立面美化提意见。

据夏进东介绍,当地群众成立共建、共治、共营委员会,设立群众公开议事场所“花村堂屋”,群众推选代表轮流值守担任“堂屋召集人”,集体商讨问题解决办法。

今年以来,以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这样的意见会常常在花村街举行,已解决群众身边的“小问题”53个,带动183户居民筹资110余万元整治问题隐患,推动花村街变为成都平安和谐“最美街道”。

近年来,随着彭州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过去传统老旧的乡村景观和院落改旧貌换新颜,不但变成有温度有热度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更成为周边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发展正当其时,治理永无止境”。彭州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为抓手,分类施治、创新施为、多元施策,促进全市355个社区(村)人和、景美、业丰,成为支撑彭州重塑城乡发展格局,建设立体山水画卷公园城市的基石。

                                    

分类施治“一镇一品”“一社一策”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示范社区

 

纵览彭州355个社区(村),其中,行政村、涉农社区327个,占比超过90%。结合彭州实际,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面临着乡村社区点多面广、位置分散、发展水平不一、群众诉求多元等考验,如何统筹推进全市社治工作?

彭州市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彭州按照“多中心组团化”思路重塑城乡空间布局,结合“11236”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注重分类治理,以品质提升、功能复合、商旅生态、产业驱动、文化传承和传统农业六大创建方向,分梯度、分层次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示范社区。

 

“一镇一品”“一社一策”,彭州各社区靶向施策、因地制宜的成效初显——

着眼品质提升

丹景山镇依托共建、共治、共营委员会,居民筹资投劳出物,共同改造花村街,实现“最差街道”向“最美街道”的蝶变;

着眼功能复合

致和镇一四五九新型社区是拆迁安置集中居住区,通过组织合建抓统筹、单位联建抓服务、党群共建抓治理的“三建促三抓”的工作模式,建设成为和顺、和美、和谐“三和”社区;

 

着眼商旅生态

 

龙门山镇宝山村丰富“三三共治”内涵,推动实现山地旅游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为社区居民和度假游客提供消费服务新场景;白鹿镇白鹿场社区依托人文历史底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本底,大手笔完成白鹿场国际化示范社区城市设计,彰显社区“国际范”;

着眼产业驱动

葛仙山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该镇熙玉村建绿道、兴产业、植文化、强治理,实现“五业共融·居游共享”的田园慢村生活;

着眼文化传承

新兴镇海窝子社区依托“川剧小镇”建设,共同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社区;

 

                                                                       着眼传统农业

辛亥革命元勋尹昌衡故里升平镇昌衡村创新实施“美丽院落细胞工程”,通过“村民出一点、政府奖一点、社区保障资金补一点”模式,实现“小院落”谱写“大文章”,有效改善党群关系和邻里关系,打造现代新型亲情乡村。

 

 

7月底,彭州市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研究与实践基地”,成为该院在西南地区设立的第一家研究与实践基地。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国武等对彭州社治工作进行了调研,李国武认为,“一镇一品”“一社一策”的发展思路在彭州全域落地生根,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社区,成为社区发展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创新施为 发展思路不断完善 体制机制加速创新

 

以绿道串联,八卦田、七星鱼池独具匠心,大楠晨曦、心语星宿泡泡酒店等特色鲜明……在小鱼洞镇,鱼凫湿地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但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河滩、高陡坡。

渔江楠新型社区的建立,是这里变化的原因。小鱼洞镇仅是彭州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在全市层面,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思路推陈出新、体制机制加速创新——

 

 

深化“诉源治理”。彭州构建城乡社区“家和促进”前端共治体系,实行“1+ 1+3+X”服务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家事疏导、帮扶等八项重点服务,累计共治可能转化为诉讼案件的矛盾纠纷510余个,共治率达100%。

深化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岗位管理,建立“双轨并行、城乡同酬”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管理体系,对社区专职工作者实行全员合同管理,截至8月底,有1140人签订劳动合同,204人签订劳务协议。

大刀阔斧改革经费保障激励机制。编制《工作指导手册》,促进专项资金规范使用,全面推行社区保障资金“三表入户”,让社区居民通过入户表全过程参与资金管理使用。

李国武表示,彭州各地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以改革探路的勇气,求新求变,开展了多种多样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探索和尝试。

   民心三问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激活内生动力

 

彭州丹景山镇牡丹文化广场,旅游观光小火车呼啸驶出,游客在体验全长3.2公里铁路旅行的同时,可欣赏沿途风景。一条小火车道让丹景山的旅游更“热”了。

“这条小火车道得以建成,少不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丹景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伴随着社区发展治理的深入推进,当地创新群众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让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共享发展红利。

 

推进社区发展治理,需要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彭州坚持以人为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如今,漫步在丹景山镇的花村街,群众主动管理维护街区环境、秩序,主动出资出物装点街区,对社区发展治理成效予以点赞。“在打造的过程中,建不建、怎么建,群众说了算。”丹景山镇相关负责人谈道,花村街探索出了一套自上而下形成思路、配套资源,自下而上收集意见、铺开工作的“双向联动”工作法和“123N”社区治理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对此,彭州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激活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让老百姓成为支持者、参与者、实践者,才能让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落地,让“民生工程”真正变为“民心工程”。

 


 


                                               多元施策撬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产生持久生命力

 

九尺镇历来有“美食小镇”之称,九尺鹅肠火锅远近闻名。如今在谢家院子,九尺鹅肠火锅一改过去“路边摊”的形象,落地玻璃窗、原木系配色、户外帐篷包厢,植入“网红”元素的火锅店,吸引年轻人纷至沓来。

这个火锅店的创办者是一群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利用自家和邻居家的宅基地进行旧院改造,开起了火锅店、咖啡店。对此,九尺镇负责人表示:“美食能承载的东西很多,如今,我们要从传统的‘美食小镇’走向‘美食兴镇’。一字之差,折射出新的发展思路。‘兴’是动词,其背后更需要纳入多元主体,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中。”

 

                                            撬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成效相继显现——

 

磁峰镇蟠龙村依托“五户联助、三级联动”群众工作法,小石社区通过123群众工作法和“三个智能五个统一”小区治理方式,带动群众争做社区发展治理“主角”,筑牢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龙门山·柒村”精品民宿产业园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组建党员“红马甲”志愿服务队,推行“互联网+双报到”志愿服务,完成志愿者注册人数93738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1210次;加快构建153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引入爱有戏、光华、大同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大力培育本地社会组织,截至8月底,累计培育发展本地社会组织364家,专业类服务社区社会组织20家,社区自组织1235家。

彭州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说,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对治理内容和方法进行再深化和再创造,促进社区发展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