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体制破题 做活社区 夯实城市治理底部支撑 ——成都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实践与探索
摘 要:

摘要: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变化,城市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坚持“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总体思路,构建特大城市基层治理新体系新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初步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必须不断深化理性认识和规律认知,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把握,不断增强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夯实超大城市发展治理底部支撑,把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坚持“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总体思路,构建特大城市基层治理新体系新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给予肯定和支持。由此,我们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做法,并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站位新时代,把握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考量

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变化,城市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我们立足时代特征、遵循发展规律,把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加快转变超大城市治理方式的实践切口,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一)城市转型的抉择源自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我们认识到:在矛盾转变、动力转换、治理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自觉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形成共享发展新格局。从城市的视角来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发展,核心是探索形成兼顾竞争性高线目标与可持续底线目标的“双线融合”城市发展范式,从根本上改变城市规划的价值选择、城市建设的人文尺度、城市治理的方式调整以及城市营造的具体指向。成都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全国率先扛起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大旗。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推动城市发展由速度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由维稳型经验治理转向人本型社区治理,厚植成都面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

从城市工作的一般规律看,城市转型的宏观战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微观单元。社区是城市治理转型的重点难点,也是城市发展成效的直接体现,抓住了社区就抓住了城市发展治理的根本和要害。为此,我们把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关键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二)城市转型的抉择源自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初心使命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为市民提供精细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是城市工作重头戏。我们深刻认识到:不管城市发展演进到什么阶段,“人”都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市民的内心感受理应成为城市的尺度。对超大城市而言,不以发展速度论英雄,而以宜居性和人文尺度论成败。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才是城市治理的真正情怀与追求。当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承载着生活服务的场所和设施越来越完善,并被赋予更多文化属性和审美要求,市民就会感到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的美誉,追求安逸、享受生活是这座城市的人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市委坚持把生活城市作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全面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认可度,努力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城市的价值表达高度契合。

从市民生活的规律看,绝大部分市民基本生活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居住地为圆心、以1~1.5公里为半径的社区生活圈内。我们顺应时代进步和人本需求,重新审视城市建设治理的规划营造,把社区作为改善服务、优化供给、回应需求的基本平台,在服务群众中践行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

(三)城市转型的抉择源自新发展阶段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实考验

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创建国际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我们认识到: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必须持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催生了一批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在集聚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等作用下,许多城市空间尺度、建设密度、运行速度逼近阈值,衍生出公共配套服务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潜在风险增加等诸多问题。同时,人口集聚性高、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社会认知和市民诉求多样,协作意愿和沟通成本各异,对超大城市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下的超大城市治理实质上是国家治理的前沿阵地,每一座超大城市都有责任勇于探索、勇闯新路。当前,成都已发展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经济总量比肩全球经济体前50强的超大城市,正处于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跃升,进一步积蓄冲刺世界城市能量的关键节点,理应加快城市治理方式变革创新,努力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贡献成都方案。

从城市治理的规律来看,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将社区作为创新城市治理的着力点,探索建立与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推动构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城市转型的抉择源自新的历史时期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实践所需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们认识到: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要把党的领导根植于基层、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实现党领导基层治理、依靠群众加强基层治理。当前,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逐渐从单位性组织中脱离,党组织面临对基层社会再组织的新挑战:新兴经济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一些领域党的工作尚未及时跟进,容易产生“治理真空”;传统体制下管理主体、服务供给、资源配置趋于碎片化,对各级党组织统筹整合力量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组织和群众的政治引领等功能发挥不充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不高。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迫切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党建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存在的不适应的问题,不断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从基层党建的规律看,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中最基层的组织,是最基础的群众工作单元,在做强街道的同时要做优社区。只有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发挥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基层治理才能真正落实落地。为此,我们把基层党建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二、对标新要求,明晰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总体思路

成都市委对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领导的要求,科学把握“时”与“势”、“人”与“城”、“破”与“立”的辩证关系,确立“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的总体思路,推动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一)坚持“党建统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发展治理优势

立足破解以GDP为导向造成的城市工作重心错位失衡、党组织对多元治理主体的统揽不足、党建资源整合缺乏制度性安排等问题,市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动员、组织领导、系统推进优势,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权责配置均衡、利益格局调整、组织架构优化,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党委一把手履行主体责任,解决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中涉及的体制、权力、利益等难题,将社区发展治理决策部署转化为制度安排、政策支撑、行动举措和社会共识。

(二)突出“体制破题”,构建统筹整合、协同高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管理有序化资源集成化服务精准化

针对传统城市治理中体制弊端带来的各自为政、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权责失衡等困局,市委着眼顺体制、促改革、激活力,优化调整城市治理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规定街道(乡镇)党(工)委明确承担社区发展治理职能的具体机构,推动社区职能归位,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社区发展治理领导体制。完善社区发展治理多方投入机制、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居民为主体的权责统一机制等,推动构建分类治理、精细治理、创新治理的工作格局。

(三)统筹“发展治理”,坚持双向发力、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有机统一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和治理相互割裂、用力不均,城市有发展市民没感受,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分化、矛盾越滋生等问题,市委将发展与治理并行摆位、一体推进,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前提和根本,将高效能治理作为途径和方法,推动二者相互依存、互促共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效能治理,以城市的规划布局、规模结构、服务配套、功能完善为逻辑起点,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条件;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维持城市的安定有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人才集聚生态,塑造城市环境竞争优势。

(四)聚焦“做活社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社区组织激活、资源盘活、人才用活、主体搞活

针对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要素保障不到位、各类主体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市委把做活社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领自治法治德治良性互动,从源头上优化城市治理“微生态”。推进“放管服”改革延伸到社区,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让社区有活力;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到社区,整合服务资源,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让社区有能力;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改革社区人才选育用管机制,促进各类人才汇聚到社区,让社区有动力;推进各类资源下沉社区、各类主体融入社区,探索商业化逻辑和市场化手段,鼓励社区盘活自身资源增强造血功能,让社区有保障,不断增添社区发展治理的源源活水。

三、探索新路径,创新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工作举措

按照“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的总体思路,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初步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一)推动领导体制和制度供给创新,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

一是以领导体制重构破解社区工作九龙治水困局。市县两级党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发挥牵头抓总、集成整合作用,把分散在20多个党政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项目、服务等统筹起来,推动下沉基层一线,实现精准化发力。

二是以制度体系重构破解政策重复低效困局。编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治理工作条例,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纲领性文件,配套出台涉及街道(乡镇)职能转变、社区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社区营造等6个重点领域改革的文件和涉及物业服务管理、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等15个指导性实施细则,形成系统完备、相互协调、有序衔接的制度设计。

三是以协同机制重构破解基层权责失衡困局。建立市县两级资金、政策、人才向基层倾斜机制,推进基本运行经费、部门惠民政策、公共服务项目、人员编制向街道(乡镇)集成匹配,让基层权责对等。在细化年度任务清单基础上,建立一月一现场会、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导、半年一拉练“1136”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实现部门基层同向发力。探索建立“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机制,有效提升基层统筹指挥、资源调度、应急处置能力水平。实施“平安社区百日攻坚行动”,市县两级社治委牵头统筹各方力量,发动社区排查问题,“派单”督促部门联动,3个月发现问题隐患18.9万个,处理完结18.5万个,解决率97.7%。

(二)更新形态生态业态,城市宜居度、居民舒适感显著提升

一是实施“五大行动”,塑造城市新形象。坚持高起点规划、片区化布局、项目化实施,“先自治后整治”推进697万平方米旧城改造,让城市功能优化、产业重生、生机焕发;“管疏结合”推进3257条背街小巷整治,把街巷变成开放共享、环境舒适、体验丰富的公共空间;“一街一品”打造109条特色街区,形成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新景观;“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联动”提升社区服务,就近满足居民发展型、现代型、多元化服务需求;推进“大联动·微治理”创建平安社区,社区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共同家园。

二是实施社区营造,涵育城市新气质。深化社区全域景观化创建,坚守“留白增绿”定力,建设城市微景观,推进社区微更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培育绿色引领下的新生活方式,高标准规划世界最长绿道体系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融入天府文化元素,植入社区生活场景,建成社区级绿道1309公里,引导居民走下“麻将桌”步入绿道和公园。成都荣获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提高社区美学运用能力,组建城乡社区空间美学研究院和培训学院,建立专业社区规划师队伍,着眼空间、人文、景观整体打造,从行人平视角度规划设计城市形态,让城市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人文尺度。

三是推动社区业态升级,创造服务新体验。以补齐短板和市民感受为导向,打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推动“O2O+社区”商业模式,引导底商向社区布局,整合社区便利店400余家,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便捷化品质化,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遵循“人城产”逻辑,围绕66个产业功能区布局,加快建设功能配套完善、彰显文化风貌、体现宜业宜居的产业社区。营造“国际范”社区场景,分类推进产业服务、文化教育、商旅生态、居住生活等4类45个国际化社区群落建设,桐梓林、青石桥等国际化社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健全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对接渐趋精准

一是服务载体亲民化改造。坚持去形式化、去办公化,全覆盖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65个街道(乡镇)党群服务综合体、435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070个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党群服务站共同构建起“3+X”党群服务体系,打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

二是服务内容项目化供给。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明确96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滚动计划,细化141个具体建设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社区服务项目清单,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服务型企业等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同步构建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机制,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普遍增加居民的“隐性”财富。

三是服务方式专业化运营。建设“天府市民云”线上平台,整合47个部门178项服务事项,上线9个月服务5500万人次,构建城市智慧便捷生活新场景。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鼓励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托幼等服务站点,创办“社区众筹食堂”“社区430课堂”,为老为小提供高品质服务。支持社区采用众筹、资产入股等方式发展社会企业,引导社会组织、专业合作社等转化为社会企业,明确规定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承接购买服务支出占政府购买服务支出4%以上。2018年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到1.2万家;新增认证社会企业37家,增量全国第一。

(四)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在参与中聚人成事,社区共同体建设力度不断增强

一是围绕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村(居)民议事会制度。深化“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社区居民推选出的9.6万名“议事员”在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决策,居民参与热情和议事能力显著提高,意见得到充分尊重;吸收驻区单位共商共议公共事务,调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热心人”的积极性,帮助社区采集居民意见、做好心理疏导;深化社区“诉源治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社区氛围更加和谐。

二是围绕提升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社区自组织。在党组织引领下居民依据兴趣爱好、特色专长成立社区社会组织,通过“邻里节”“天府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增进情感链接,发动居民共建乡愁展示馆、记忆墙等公共文化场景,触发情感共鸣、寻回共同记忆。

三是围绕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能力壮大社区志愿队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打造“友善公益之城”,首创社区志愿服务日,发布社区志愿服务之歌,2018年新增注册志愿者20万人,全市志愿者达190万人。守望相助、乐观包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风尚成为城市标签。2018年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8995件,降幅达17.4%。

(五)建立人才资金保障机制,让社区有资源有能力为居民服务

一是“选聘结合”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队伍。坚持“让社区工作者成为城市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定位,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员额管理、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和职业化薪酬制度,选任制社区工作者可自愿选择进入职业薪酬体系,招聘专业社工、大学生进入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全市2.8万名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扎根社区提供服务。

二是“双轨并行”保障社区发展治理经费。分级整合各部门下沉经费,设立“社区专项保障资金”。2018年拨付14.9亿元、实施微小项目3.4万个;设立市级“社区专项激励资金”1亿元,开展百佳、十佳系列评选,鼓励社区各类主体积极改革创新。

三是“政社互动”建立社区公益资助平台。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思路,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鼓励社会力量组(筹)建社区基金会15家,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公益项目、助力社区发展,总筹资规模超过1.2亿元;通过社区集市、共同购买、城乡互动、企业捐赠等多种方式建立社区公益微基金273支。

(六)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和社区发展治理高效统一

一是以“法定化”“制度化”做实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发展治理的领导。全面贯彻新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法定职责,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出台《党组织对社区居民议事会领导的办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意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意见》等,把党组织领导社区发展治理入章、入规、入制度。针对城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定位和作用,明确各类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搭建多方议事协商平台,强化党的领导、依法授权、规范运行,把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发展治理的核心地位法定化,内涵具体化和路径明晰化。

二是以“行政化推动”“市场化运作”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治理能力。以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系统性整体性建设为起点,适应超大城市街道社区工作特点及便民服务需要,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区域领导作用,以行政化方式推动辖区各类组织、各类主体共商城市发展,共抓基层治理,共同服务群众,共育先进文化,共建美好家园。大力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筹办社区社会企业,领办社区社会组织和自组织,以微利的方式开展便民服务,实现党组织引领下为民服务的提供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有效提升引领社区发展治理能力。

三是以“五线法”“五步法”推动基层组织体系在社区发展治理末端发力。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五线工作法”,在党员线、自治线、社团线、志愿线、服务线五线发力,着力提升“聚合功能”,做优社区党建;全面推行居民小区党组织“五步工作法”,以找党员、建组织、优机制、抓服务、植文化五个步骤,延伸党在最基层的“神经末梢”,做实小区党建。通过党的组织体系聚合服务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将社会多元分散的要素纳入社区发展治理框架,在社区把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组织起来、发动起来。2018年新选派2119名小区书记,推动4328个居民小区、706个业委会、347个物业机构建立党组织,全市万人小区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活动全覆盖,动员全市80%以上的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发展治理,解决环境维护、拆违控违、小区停车等难题1.2万余个,化解矛盾纠纷2.3万余起。

四、立足新起点,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理性认知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必须不断深化理性认识和规律认知,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把握,不断增强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

(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解决好体制机制创新等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

城市治理具有鲜明的复杂性、系统性、多变性特征。当前,城市治理中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顺,而改革体制机制又面临着权责划分、资源整合、利益分配等诸多掣肘。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推进城市治理、促进事业发展有机统一,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势。要创新党委领导城市工作的体制机制,通过党委设置专门部门、加强顶层设计,把分散在党政部门、社会各领域的力量统筹起来,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到基层;要转变街道社区党组织职能职责和领导方式,强化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让街道社区回归抓党建、抓服务的主责主业,真正发挥领导基层治理的核心作用。

(二)落实新理念需要新路径,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深度融合

发展和治理是城市工作的一体两面,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发展,忽视治理,发展很难持续;如果片面强调治理,忽略发展,治理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坚持用新理念塑造城市发展之魂,必然要求打破旧有的观念障碍和思维惯性,紧紧抓住制约城市转型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动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同频共振。既要坚持建设现代城市战略指向,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又要突出以市民评价为客观标准的问题导向,将有效治理作为实现善治良序的必然选择,引领推动城市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把居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参与进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现代城市生活着不同的社会群体,要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化解种种矛盾和问题,仅靠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加注重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转变,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城市发展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必须通过科学设置公共议题、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把居民组织起来,激发主人翁意识,推动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成“一起做”;必须坚持社区是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找准党委政府与群众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共同奋斗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探索创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共享、文化共享、服务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最大限度激活基层活力,提高治理效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城市治理的要义是事,必须始终坚持见人见事,以事聚人、聚人成事、为民解忧,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关键是要将之具化为可操作、易感知、能受益的民生实事,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追求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趋势,要及时感知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使联系服务群众与凝聚党心民心精准对接。要坚持以市民感受为导向,把社区作为优化服务供给的基本尺度,科学研判服务规模保障半径,根据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生活特性精准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从居民家门口实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实现“服务无处不在、幸福就在身边”;要坚持以补齐短板为重点,统筹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养老难、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五)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必须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地位法定化、内涵具体化、途径制度化

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把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纳入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责。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党的领导法定化上保证党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从内涵具体化上,对各领域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使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更加具体,更具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好领导基层治理的核心作用。从路径明晰化上,健全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规定各类党组织参与决策的程序和要求,把党对各类组织的领导通过具体的项目和载体传递到居民群众中,成为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配力量。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