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没错,成都就是巴适得板!
摘 要:

“成都是个很适合转街(gāi)的地方。”

“成都人好像都不用上班,天天耍。”

“成都人就是要在自己喜欢的院子里,做喜欢的事情。”

要是你到街头随便抓个人问“你觉得成都是啥样子”,会得到一千种答案,这些答案大概率都指向一句:

成都,巴适得板。

我们的朋友@阿左,上周末喝完咖啡散步去菜市场,过马路的时候眼前一亮。在川大望江周边住了十几年的她,惊觉南门外的郭家桥大变样。原本看不出颜色的外墙,装饰了富有成都元素的地标字样。当然,除了缤纷的海马,还有团宠大熊猫。

另一位朋友@格子,前段时间去望平街吃钵钵鸡,发现河边一圈美呆了,精致中带着点市井气息,住在附近的老居民和找新鲜(xuān)的路人都有得逛。

这些,不得不说,是2093.8万成都人每天都在经历的幸福日常。

继12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今年2月,成都放出大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一场有关城市幸福,聚焦美好生活的盛宴,此时此刻,就在我们身边上演。

当“新鲜的成都”和“那二年辰的成都”进一步叠加交错,像成都人一样生活,从不是一句口号。以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为剖面,我们穿街走巷,翻遍成都的角角落落,找到几位隐于市井最眼尖的“观察员”,听听他们怎么说。

老旧小区上新了



老邮电局还在,“串串儿”也在

·锦江区华兴街

@纸飞飞 公司职员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就生活在华兴街,小学到中学都在这片读,算是老成都了。印象最深的是街口的老邮电局。从我记事起,成都人所有跟通信相关的需求都得在这里解决。最开始是打电话、发电报、换邮票,邮电局是那会儿为数不多对外联络的通道之一。

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了传呼机,别人呼过来你得回电话吧,一堆卖电话卡的“串串儿”(四川话形容流动小商贩)也跟着出现了。后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最火的时候,每个摊档都挂着琳琅满目的手机海报,海报上是清一色的时髦女郎。

华兴街也曾有不少潮流服饰小店,90年代多半卖广货“港衫”。记得有一间铺子,专卖广州来的袜子,各色各款细分需求。2000年左右,出现了一家设计风格很强的店叫“中国盒子”。现今这栋老房子也被围起来改造,蓝色的外墙还清晰可见。

最近同学聚会经常一起感慨:城市变化太快,旧的东西消失太快。不变不行,但变得太快就会带来落差。

前不久,我回到华兴街逛了逛。可能是因为打小在这里生活,对城市的变化也更敏感,我发现经过改造,这条街确实发生了许多功能上的变化,硬件设施、场景氛围,包括周围地上地下的交通,也都变化很大。但难能可贵的是,改造并没有拆除所有原有的东西,而是保留了许多记忆点,让我们能与过去产生联结。

老邮局还在,周围的苍蝇馆子还在,“串串儿”也还在,问你要不要买号卡。这让我很感动。还有很多商家搬进了周围的大厦,环境好了,消费体验想必也会更好。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希望老城改造时,对老建筑的保护、维修和设计不要走样,变得跟原来彻底两样。还希望尽可能保留老城区的植被,因为植被本身也有时间痕迹,比如人民公园的树,已经是老成都的记忆了。

对了,这几年,很多外地年轻人来到成都,带来多元化的商业理念,老城区由此多了很多设计感很好的餐厅。有时候坐在一些露天空间,感觉就像在巴黎。希望从小吃到大的华兴街煎蛋面,也能与时俱进一下。


社区的感觉正在突

显·一环路市井生活圈

@南飞 新媒体工作者

北门走到城市音乐厅和音乐坊,东门从望江楼公园、博物馆群落一直到九眼桥,西门地铁8号线,在这一两年里都有肉眼可见的改变。

虽然在修建打围期间行走有些不便,但一旦拆掉围挡,展露出来的建筑、街道、绿化带都变得与以前大不一样:所有的人行道都变得更宽阔,更居民友好。不只是新添了绿植花卉或者可落座的装置,散步即达之处也渐渐多了可供停留的小店,社区的感觉和力量正在突显。


即便年龄上去了,心态也要年轻

·金牛区抚琴街道

@卯即 串串店老板

可能是青年时期对抚琴这一片餐饮聚集的情怀使然,当我决定踏入餐饮行业时, 自然首先想到了抚琴,有市井土壤,房租也相对便宜。

在我看来,抚琴片区就是一个整体,闲暇时拿着相机在方圆2公里范围内绕,就是喜欢去的地方。不过最喜欢去的还是附近的健身馆,因为发自内心认同:身体好这件事,是重要且长远的事。

每天从家到店两点一线,有闲有钱的时候也相当乐意尝试新事物、新玩法。充实过后可享受悠闲,那是最好不过的。

我所在的这片,算得上是成都上世纪90年代头几批拔地而起的楼房小区群,小时候对这里的印象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们”才配拥有,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当年的6层小高楼不再洋气,反倒在周围高楼大厦的衬托下显得有几分暮气。

最近一两年,街面重新铺整,树木修枝剪叶,两旁小区大门统一更换新仿古新型材料,每栋小区有了自己充满韵味的名字,墙上涂鸦适宜地彰显着小区曾经的年轻,好像在告诉过往的人们,即使年龄上去了,心态也要保持青春。

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是必然,秉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尽量以不变应万变吧。


我啊,生活丰富得

很·武侯区老马路社区

@胡嬢嬢 老年协会会长

我是2002年退休过后来老马路社区的,当时孙女来这边读书,我就跟着过来生活了,后来又因为活动搞得好,他们请我当了老协会长。

咋形容这些年在老马路的生活呢?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吧。刚开始来很惨,社区活动没老师带,只能靠大家自愿互助,能者为师。现在我每周要参加好多活动,唱歌、跳舞、打腰鼓,还有去河边打太极,生活丰富得很。

临江东路社区跟我们社区合并之后,这边修了乐邻里,是我最喜欢去的邻里中心。每周的合唱课、手机课、剪纸课,都在这里上,有专门的教室给我们,还有老师。

除了乐邻里,城市音乐厅、音乐广场、锦江绿道修起来后,我们的活动场地越来越多,下不下雨都可以出去耍。城市里能有这样的环境,对老年人来说真是福利。

希望社区多请好老师,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平。还希望多开点课,比如手机课,每次大家报名都特别踊跃,20个名额没一会儿就抢完了,其他人就上不了了。我现在会购物、会用微信,就是手机课上学的。


茶涨价了,客人更多了

·猛追湾望平坊

@钟叔 忆锦坊茶馆老板

我以前是乳品公司的,90年代改制就自谋职业了,2008年来这里开茶馆。那时候望平滨河路还没改造,到处脏乱差,耗子也多,所以生意不好,茶卖8块钱一杯。现在你盯不到了,到处干干净净的,绿化很好,茶卖20块钱一杯,还是有很多人喝,好多客人就喜欢在外头藤椅上坐起,休闲嘛。

这边街道的变化很明显,这不是我说,你自己看得到。这边的店也漂亮,吃的,喝的,耍的都有。

我是很喜欢成都这种休闲的,这是在成都人心头普遍存在的。平时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在这儿弹哈琴,唱哈歌,还有跟人些摆龙门阵。这桌的人听到那桌的龙门阵,然后点头说,就是就是,两桌人就认识了。


Sǎ个拖板鞋下楼买咖啡

·大学路

@罗天 川大华西在读研究生

上大学后为了上下学方便,就在大学路社区安了家,目前算是这个社区一份子吧。平时上学上班,要从新南门往华西坝方向走完整条大学路,就发现,大学路翻新后开了很多书店、咖啡馆,于是,上班路上一杯咖啡,下班路上一本新书、楼下市场再买点时令小菜,就成了喜欢且习惯的生活方式。

像现在,我穿个家居裤Sǎ个拖板鞋就下来买咖啡了,这种社区小店与周围市场完美融合的感觉,精致又烟火,哈哈。

以前,大学路是成都一环内普普通通的街道,百年华西校园安安静静地陪在旁边,街道两旁也主要是服务在校学生、教师和来往就医人员的小店面。早两年有团队先对大学路1号院公共区域进行了翻新,后来就是对整条路大刀阔斧的改造。

刚开始改造时,我们还挺担心把这条路和附近社区弄成千篇一律的网红商业街,后来效果初现时,发现设计团队用了很多华西坝特有的设计元素,整体风格也和校园搭配。

不过,现在大学路火了之后,很多游客、网红都来打卡,机动车就停在只有两车道的路上,给社区交通造成阻碍,要是能在附近规划出停车场就好了。


幸福观察员即将出发


从老川菜弥漫的成都味,到大街小巷的各地美食;从川戏变脸的精彩,到盖碗飘香的惬意;从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华兴街,到大学路、望平坊……

伴随着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之美已融入细微肌理,这份幸福是可感可及的。

除了市民的切身感受,市幸福办还邀请了50位观察员组成市级观察团,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将用脚步丈量城市,对成都十大幸福生活工程进行长期、专业、全方位的沉浸式观察。

同时,他们还将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建言献策。

值得期待的是,他们的走访即将开始。

项目是否符合进度,城市更新是否有机可行,老旧小区改造是否达到舒适度、美观度、便利度、多功能等改造标准……都是观察员们关心的点。

通过走访调研,3个月后,观察员们将把他们的真实体验与感受诉诸笔端,并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持下,形成4份最有分量的“幸福质检报告”。

记录将不止于记录,最终,这些真实的记录将转化为澄澈的民声,可能酝酿出另一场由表及里的改变。我们期待,一切让这座幸福之城点滴升温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所有生活于此、奋斗于斯的人。

到锦城湖公园骑骑车,到锦江公园泛泛舟,到一环路市井生活圈体验老成都味儿和新成都范儿的交融,在成都,人们享受着幸福生活,也憧憬着有趣未来。

当幸福工程越来越落脚于细微之处,成都的市井与时尚也在不经意间流露。现在起,让我们紧跟幸福观察员的脚步,一起丈量幸福成都!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