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小”街道如何满足大都市便民服务需求?成都基层街道探寻“政务+社治”模式
摘 要:

10月13日上午9时45分,在成都高新南区工作的严彬维,打开“智慧桂溪”小程序,提交了办理基本医疗转出申请。

10月13日下午6时20分,下班的途中,她经过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24小时自助服务超市,在自助取件柜里拿到了报告。

自2017年10月至今,通过“智慧桂溪”小程序已为31791位像严彬维这样的白领提供线上服务,并开出1187份各类凭证。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囊括天府软件园、孵化园、会展中心、新南商圈、环球中心、银泰in99等众多产业园区、街区、写字楼与城市综合体,共有142个楼宇项目、2.3万余家企业,人口达72万余人,经济体量与人口基数远超不少县(市)区。

作为一个大型新兴城市街道,桂溪街道拥有光鲜亮丽的高楼和数据之外,在基层便民服务中面临诸多难题——有限的政务资源难以服务庞大的人口基数、单一的服务模式无法聚焦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常规的工作服务时间难以满足上班族的节奏需求……桂溪街道并不是个例,而是大都市在便民服务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乘着全省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的东风,以规范基层政务服务为支点,基层在“管控型”政务服务思路向“服务型”“治理型”思路转变,涌现出“政务+社治”的新模式。

全时+全域 让服务更加精细化

在桂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杨叶的办公室,挂着一张桂溪街道政务地图。这张被命名为桂溪街道“2+13+N”的政务地图上,清晰地展示出街道区域内的政务服务点。

“这张地图上的政务服务点,主要是从物理空间上来解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可以说每个点位的服务项目都各具特色”。杨叶介绍说,为了破解辖区人口基数大、服务类别多样的痛点,当前桂溪街道以辖区内2个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点,向外辐射设立13个社区服务站,并针对人口密度大的重点楼宇、街区、园区及商圈,搭建起N个便民政务服务点,不仅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分流,还通过开发“智慧桂溪”小程序、运用自动终端等设备提升基层政务服务的效率。

据了解,桂溪街道已在腾讯大厦、环球中心、交子金融中心等点位放置24小时自助服务一体机33台,形成“2+13+N”政务地图,初步构建起“桂溪15分钟政务服务圈”,形成了24小时线上提交材料,线下智能终端输出的服务模式,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分类、分流,从而提高了办理效率。“比如年轻人就可以全程网办,老年人大多都到现场办,这样就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桂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徐婉露介绍。

对基层便民服务如何进行分流,成都市成华区东郊创艺Labs·产业驱动中心也探索出了创新样板。

“服务企业与服务居民有很大区别,服务艺术、演艺类企业更是一个专业范畴。”成华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郊创艺Labs·产业驱动中心是由成华区行政审批局、东郊艺术区管委会与万科招商服务联手打造的政务服务试点前沿阵地,中心以东郊艺术区内入驻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政企携手、端口前移、联动服务,不仅可为园区企业提供企业登记注册、社保信息查询等政务服务范畴内的275个审批事项代帮办服务,还能提供人员招聘、融资办理、法律顾问等产业链的专项企业服务,通过整合政务资源,实现了城市艺术功能区的聚焦性服务,让企业办事更便利。

数治+社治 为基层政务提效赋能

“基层忙于提交数据,却又无法留下数据”。作为桂溪街道“智慧政务”运营的主要负责人,杨叶一语道破了当前基层工作人员的心声。为了破解有限的基层工作人员面对无限的“上报”任务,桂溪街道通过重塑基层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实现沉淀基层数据资源。

“如果基层数据一直不沉淀,不实现智能化,我们就永远在上报各类数据。”一位在社区工作了十余年的工作人员认为,社区工作重在面对面服务好群众,然而目前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都被困于上报数据、上交表格。

杨叶介绍,现通过“智慧桂溪”平台,在重塑基层政务流程的过程中,通过接件、办件沉淀基层数据,进而对业务数据实施标准化、结构化和线上化后,社区工作人员只需要日常更新、维护本辖区的楼宇信息,街道业务科室人员即可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去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源,既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又极大地减少了社区基层人员的工作量。

“如何让基层政务服务与基层社区治理相融合?这是便利化的突破口。”四川省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石平认为,一直以来政务服务都是相对专业的领域,从过去的“管控型”理念到现在的“服务型”“治理型”转变后,政务服务的形式、流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如何做到更加精益求精,就要实行基层政务服务与基层社区治理相融合,通过运用智能化、平台化整合的方式,将政务服务融入基层治理,通过政务服务为基层治理提供依据,从而做到百姓便利、便捷,实现政务资源节约赋能。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