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更多可见可感可及的新体验正在浸润着这座城市人们的生活
摘 要: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4年来,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努力探索新时代符合自身禀赋和特质的城市发展道路。

2021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审议通过,把“双碳”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路径。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成都新的实践和探索。

如今的成都,正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持续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更多可见可感可及的新体验正在浸润生活,改变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充分彰显出城市烟火气息以及宜居宜业的生活品质。

时代赋予城市机遇。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成都正奋力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力

成都以绿色颜值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在蓉过年,中江市民钟珊觉得这个春节“与往年的春节完全不一样。”钟女士大年初二晚上是在锦江上度过的,“锦江夜游”,沿着锦江从东门码头到音乐广场。她说,“第一次在锦江上坐船,这个春节,留守成都也不会觉得无聊。”大年初三,她与家人去了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悦动彩林园,大年初四,她在朋友圈记录了这两天的“春节经历”:热闹祥和的街道,年味正浓,还有街旁转角处的咖啡店、怀旧书店,这是成都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到九眼桥东门码头,寻一艘木质画舫,于婉转古乐萦绕中,顺江而行,一边感受水流悠悠,享得一番“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的淡然闲适;一边览尽两岸繁华,从不同视角品味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气——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不少市民选择泛舟“母亲河”,在灯影桨声里,领略属于成都的幸福年味。

春节期间,东门码头打造了常态化的国风创客基地,以传统小吃、非遗匠作、文创产品为主要业态,为广大市民带来一个独具成都特色的年味集市。同时,今年的“夜游锦江”还在游船打造、表演互动、游船路线等各方面再次升级,推出了主题花船、许愿长廊等一系列创意创新活动。

这里已经成为成都夜间经济的一张新名片。究其背后,是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逻辑,通过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又一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府河成都段治理工作,强调“只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为努力把锦江打造成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城市河流样板,成都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通过雨污分流、截污纳管等关键性举措,持续推进锦江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锦江流域水质为优,4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48个,占比100%。与此同时,成都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取得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遥望雪山的天数也达到70天左右。

在推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换上,成都还在不断创新——国内首创提出“双路径”“碳惠天府”机制,通过搭建公众、小微企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参与平台,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积极性。

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碳惠天府”机制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进一步拓展碳积分获取途径,丰富普惠商品激励,配套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动方案,持续开展碳减排项目开发和培育碳中和综合服务商,吸引更多企业、公众自主选择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低碳的“成都名片”。

优化超大城市空间结构

精准发力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已达2093万人。站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崭新起点——进入全国超大城市行列,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将如何谋划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如何推动空间结构调整,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去年底,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明确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其中,推动空间结构调整要求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优化,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空间治理更加注重全域统筹、差异管控、精细集约,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以及郊区新城怎么立足自身,实现“做优做强”,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显的发展格局?全市上下已有了方向。

其中,青羊区将发力高端要素运筹、现代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交往等功能,集中资源大力发展航空装备研发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成都东部新区将加快未来医学城、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简州高端装备制造新城和天府奥体公园四大产业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建圈强链,并创新未来社区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塑造独特城市风貌;都江堰市将在布局产业项目时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坚决反对任何形态的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生态经济……

“当一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之后,其城市功能演进、经济活动组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交通组织、城市综合管理、社会治理等都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在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管理方式上体现出来。”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谈道,对于成都来说,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至关重要,而这需要推动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更大范围内高效合理配置,引领城市未来长远发展。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事

今年一开年,高升桥东路南苑公寓1栋1单元的住户就迎来了一份“大礼”——比预计时间提前约20天用上了新增设的电梯,这让正在攀枝花过冬的住户罗崇任大爷既期待又开心,“我每天都喜欢下楼去转转。但年纪大了,上下楼都不方便,特别是上楼,要歇两三次才能爬上四楼。”罗大爷说,有了电梯,“上上下下”再也不是难题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都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着眼于尺寸之功,在一件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成都正兑现着这一承诺。

2021年,成都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双提升。推进片区与小区联动改造,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13个、惠及居民3.4万户,增设电梯1200台,因地制宜推进适老化、无障碍、停车等改造提升,打造环境更优美、功能更完善、生活更方便的幸福家园。

居民小区既是市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居民在这里感受到的幸福指数,反映的是城市的温度,而这也与城市发展治理进程形成了最大程度的同频共振。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成都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教卫文体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80所中小学、幼儿园主体完工率100%,增加学位10.39万个,培育70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80所省市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全市15家医疗机构新晋三甲,三级医疗机构区(市)县覆盖率提升至95.65%,建立互联网医院111家,家庭医生服务签约689.89万人,基本医保覆盖1875.61万人,建设群众身边的医保工作站206家;全市建成279个儿童友好幸福场景,22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完成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改造3000张,新建老年助餐点48个,支持4114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成都将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深层次上,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