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社区运动角,让体育进一步融入生活
摘 要:

“一到周末,每张乒乓球台都挤满了人!”

居住在成都市锦江区国槐社区的李阿姨下午刚刚从菜场回来,将晚餐的食材放在社区运动角乒乓球台一旁,与自己的伙伴挥上两拍,再回家准备晚饭。

周中下午的闲暇时光,在碧空万里的怡人微风里,包括李阿姨在内的市民能够在家门口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场景已经在成都遍地开花。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成都在运动的全民性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也通过各项举措释放了对全龄友好理念的深度理解。”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启动实施“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运动让公园城市示范区更具活力

全民健身就是民生工程

让运动习惯贯穿日常生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厚植于成都市民心中,成为了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鲜亮底色。在海桐街与合欢树街交汇处的国槐社区运动角打乒乓球的市民向记者表示:“现在从早到晚,每天来这里锻炼的人非常多。特别是很多住在附近的年轻人下班之后,都很喜欢来运动角锻炼锻炼;一到周末,每张乒乓球台都挤满了人。”

记者了解到,国槐社区运动角从2019年8月左右开始正式规划,并在上个月逐步开始向社会开放部分已经竣工的场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便捷的“家门口的运动空间”,以及“15分钟健身圈”的重要载体。此类的社区运动角在2021年共打造了77处,府青运动空间等场所更是已经成为成都人气颇高的网红运动游乐场所。

据成龙路街道国槐社区党委书记李阳宁介绍:目前国槐社区运动角设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全场)、一个标准5人制足球场(全场)、两块标准羽毛球场、四张乒乓球台和其他健身器材,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的日常健身需要。

“体育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李阳宁表示,“我们在设置体育设施之外,也对附近的部分地面进行翻新,同时在运动角新建了厕所,这些全部完工之后会最终呈现在市民朋友的面前。”

社区运动角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社区居民的运动生活,金角银边的深度挖掘、利用,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不过,目前仍有很多上班族要到晚上下班之后才能够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目前我们就是希望能够在运动角多设置几处夜间灯光,因为现在可能灯光还不够,之前有好几个年轻人下班天黑了想要打乒乓球,就自己带着小灯来运动。”对此,国槐社区党委书记李阳宁表示,未来将在社区运动角全面开放之后,持续向市民征求意见,进一步提升大家的运动体验。

深挖城市特色亮点

打造“家门口”运动健康服务

为市民健身举步可就,成都构建完善“15分钟健身圈”。去年7月,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为“家门口”运动空间的规划打造,提供了科学的标准指南。结合城市功能布局,成都市各街道、社区大量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新建、改造的包括社区运动角在内的运动空间,向居民科学供给运动场地及赛事活动。随着成都“五大赛”的筹办,成都大运会的即将举办,更是对全民健身起到了促进作用。

未来,成都还将进一步推动运动健康主题社区示范创建,健全普及性、便捷性、公共性和多样性的“家门口”运动健康服务,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全员、全周期覆盖;“社区运动角”这一便民体育场景也将成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的成都特色亮点。

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成都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意愿调查显示,超过80%市民希望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增设就近、便捷的运动健身设施。为此,市委社治委、市体育局在学习借鉴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资源建设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运动角,2021年全市共打造了77处,其中市级示范项目50个,这些社区运动角一经投入使用,便受到了广大健身爱好者一致好评。”

对于未来社区运动角的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依旧将实施精准化布局,进一步优化闲置空地和存量建筑的运动空间布局;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解决好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如何规划、项目资金哪里筹集、项目建设按什么标准、后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进一步深挖城市资源,打造更多特色化场景,持续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此外还将通过活动引领,营造全社区广泛参与成都大运会、助力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浓厚城市氛围,促进市民参与体育热度持续提升、生活方式更加积极健康。”

坚决落实中央要求

成都直面“卡脖子”问题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明确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结合“十四五”期间全国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又一契机。

成都直面运动空间作为全民健身事业“卡脖子”问题,率先通过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的发布,把直面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找准方向。对此,记者采访到了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她表示:“针对城市‘金角银边’的利用,全国除了成都之外,北京和上海等地也提出了相对应的举措,但是成都将焦点对准了市民最关心的社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成都做的是非常到位的,展现出了成都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决断力。”

王雪莉向记者提及,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浙江温州设置了探索“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试点,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在居民区(社区)布设全民健身设施。“他们创建了一个叫做‘百姓健身房’的品牌,实际上就与目前成都的‘社区运动角’有相似之处。通过提供免费和低费的服务,让服务半径在10-15分钟的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运动服务。在这一点上,成都的举措就体现出了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人文温度。”

此外,王雪莉表示,随着成都社区运动角的发展,还应该更多关注中老年群体的运动空间、运动设施使用问题。“一方面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中老年群体留出足够的运动空间,毕竟他们是社区内使用这些空间的‘主要力量’;其次就是在设施的布设上,要充分发挥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健康师的功能,让中老年群体安全地、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功效。”

“只有全民健身,才有全民健康,进而全面小康,”王雪莉表示,“成都在运动的全民性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也通过各项举措释放了对全龄友好理念的深度理解。”同时,当谈及成都除了社区运动角的设置,还通过绿道、体育公园的全面规划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加多样化、便捷化、功能化的运动服务时,王雪莉说到:“这其实就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我们对于体育场、体育馆这样一个具有边界的概念,打破了物理隔阂之后,才能真正让体育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才具备了打造运动友好型城市的前提。”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