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聚焦成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目前已建成12个国家级试点社区
摘 要: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个什么“圈”?15分钟内,解决柴米油盐,体验休闲玩乐。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串联的是生活“幸福圈”。

3月18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首批3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经过一年多建设,成都已建设12个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社区商业网点数量已达5236个。

探访:在社区综合体

咖啡屋、老年大学、艺术馆都很方便

中午11点过,家住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的王婆婆和老伴儿出门了,步行10分钟可以抵达社区食堂。两人要了个三菜一汤,花了13元,吃得饱又方便。记者了解到,为满足周边上班年轻人、独居老年人等群体的用餐需求,社区与餐饮企业搭建了喜厨餐厅。社区食堂设立了养老服务金卡消费点,为老年群体提供低价公益餐,解决他们用餐的问题。

喜树路社区,是成都12个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在社区综合体里,咖啡屋、老年大学、长寿食堂一应俱全,还有文创零售店、绿道艺术馆等特色业态。老年人爱来,年轻人也是常客。社区对1.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们进行了需求调研,实施全龄段、全时段无边界服务,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优惠、便捷的公共生活服务,逐步探索出全龄友好公园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2021年10月,商务部发文确定了全国首批30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名单,成都市位列其中。按照建设指南,到2025年,全国通过打造“百城千圈”,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在服务基本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试点区域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来自成都市住建局公建处的资料显示,按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理念,成都市高标准补点建设了227个基层文化设施。便民不仅体现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便利上,还体现在普惠便捷的文化体验上。

专家观察:丰富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应多渠道保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商业用地

3月16日,“2023楼宇经济国际讲坛”开启第一期,围绕成都商务市场趋势展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主题,业界专家分享了观察与建议。

“相较于传统的社区服务而言,各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专业运营团队的介入,除了让社区综合体的活动增色不少之外,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难以覆盖全龄化客群、难以应对多元化需求的过往难题。”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策略顾问部助理董事张可嘉认为,成都社区综合体的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且在模式和理念方面已较为成熟。从顶层设计阶段开始,政府牵头、策划先行、运营前置、全民参与等等思想均已落到实处,也涌现出了许多有亮点的综合体项目。从功能业态上看,聚焦社区管理、便民服务、文体活动和医疗养老的特征较为明显。

张可嘉建议,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方面,可利用大数据推动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以苏州相城区为例,就鼓励社区商业主体设立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智慧门店,当地的新城市集目前已实现数字人民币支付结算全覆盖,智能电子秤、消费小票溯源码、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智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消费舒适度。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贺昌全认为,“一刻钟便民生活”是以创新思维来看城市更新的破局策略,要找准“新”需求:在这新的时代,需要深刻理解政府对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的新需求,投资者寻找新的开发资源,做大运营资源的新需求。比如各类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进一步明确,“一老一小”、身边的社区商业、写字楼下的夜间经济都涌动着提质赋能。他建议,应多渠道保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商业用地,将城市的“剩余空间”变成“金角银边”。

展望:建设三年行动

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 “满意清单”

记者关注到,日前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截至今年2月份,全国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人为本是公共服务的特点,成都市根据不同区县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倾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比如,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建设幼儿照料护理中心。聚焦老年人需求特点,在生活服务场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对于面临“数字鸿沟”的老年人,注重保障其基本需求等。下一步,成都将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更宜居宜业的“幸福样本”。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