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武侯:多措并举 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
摘 要:

武侯区将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作为当前基层治理首要政治任务,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政班子会专题调度、区委社会工作部和组织部专班统筹,压实牵头单位和街道主体责任,对表40项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

轻车减负,在松绑释压上使韧劲

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当下减、长久立、常态督”,推动证明事项、机制牌子、考核创建、信息系统“四个精简”走深走实。

进行专项整治。针对墙上的形式主义,深入剖析15个社区,会同31个部门对71个挂牌和20项制度进行了逐一研究,最终确定了内部“7+3”挂牌模式和规范指引;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低效僵尸应用10个、整合保留区级应用8个;针对责任下压的形式主义,禁止就社区协助事项签订责任书、开展考核评价,清除违规责任书5类、一票否决7类,让社区干部轻松上阵,专心服务居民。

实施源头根治。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三大领域,优化街道社区“三张清单”,调整街道职责152项,明确了社区依法自治的14项和协助的60项内容;规范新增下沉事项的资源匹配和区委审核机制,确保权责更加明晰;制定社区“十不准”规定,对违反负面清单、违规考核等行为明确责任,让社区能够专心服务居民、联系群众。

推进常态久治。设立市、区观察联系点,建立“五必查”制度,专项工作机制成员到社区调研时,必查挂牌、证明、事务、责任书、一票否决等落实情况;建立“一牌一审”社区挂牌联审机制,坚决挡住不合规的牌子;实施街道对部门、社区对街道的匿名逆向评价制度,让基层拥有更多话语权。

壮马赋能,在能力建设上见实效

按照多元协同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搭平台、优机制、落项目”,推动组织、网格、社会、智慧、自治“五个赋能”落地见效。

着眼平台赋能。在区街两级设立“1+6”支持中心。其中,1个区级中心聚焦资源整合与研发培育,引入49家社会主体,定期举办供需对接会,实现项目精准匹配175个。诸如“信义+”“服务+”等治理产品,有力回应了基层难点堵点,在社区得到广泛运用。6个街道级支持中心则以“专业社工+项目专员”为核心团队,使得平台功能更加多维丰富,进一步增强了赋能的实效性。

着眼机制赋能。在社区构建“1+2+2”治理体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引领,横向依托区域化党建和社区合伙人机制,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纵向通过微网实格治理和居民协商议事机制,实现自治共治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融入信义理念,创新智慧应用场景,全面推动多元共治体系在社区内提质增效。

着眼项目赋能。在小区创新“三微项目”夯实基础。围绕社区营造等议题,每年投入近300万元,依托社会组织实施公益微创投200余个;围绕邻里活动等议题,支持微网格长实施邻里微心愿600余个,推动“居民有事找微网格长”;依托社区保障资金,采用“母项目+子方案”模式实施小区微治理项目,有效激活自治共治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

聚力强能,在资源统筹上出实招

按照基层为上原则,坚持实效导向,围绕“强内功、增外力、提效能”,推动人、财、物资源下沉,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抓队伍建设。实施社区后备“双百计划”,开设培力营、共创营,培养后备干部220名,“两委”社工持证比例43%,创新企业年金制度,定向招聘社区书记进事业编;培育42家社工机构、1629名专业社工、2272支志愿服务队规范化建设,整体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工人才、志愿服务者“三支队伍”治理效能。

抓主体培育。实施社会组织“星火计划”,培育品牌组织34家;搭建三级社企服务平台,完善政策体系,通过认证社企44家、注册社区社会企业18家,填补社区服务空白;培优社区合伙人,年投入60余万元,真金白银吸引专业力量加盟社区。

抓服务配套。统筹设立1亿元“微网实格”工作经费和专项激励经费,鼓励基层深耕细作、创新实践。开发“网格社群通”,提升楼栋管理服务效能;深化“微网实格”运行评价体系,丰富6个维度38个指标,让社区全方位感知网格运行态势。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