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彭州市丹景山镇: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细胞工程 探索乡镇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摘 要:

作为四川省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乡镇,彭州市丹景山镇紧扣川西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特征,聚焦街区、小区、林盘(院落)三类治理基本单元,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细胞工程”,以创新构建“三共”委员会体系、健全“一体化”治理服务机制、营造发展治理融合场景为路径,将场景营造和发动群众有机融合,有序推进公园社区建设,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丹景山镇已建成各类“美丽细胞”11个、惠及群众1.3万人,花村街治理实践被评为全国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大案例,多个村(社区)获得全市“百佳示范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最美街道”等称号,相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构建共建共治共营体系

以街区、小区、林盘(院落)三类“细胞”为治理对象,从普通党员、热心群众中推选能人建立共建、共治、共营“三共”委员会,科学设置项目、议题,以事聚人、聚人成事。

01 健全共建委员会体系,构建利益联结体

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发动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多元主体组建共建委员会,搭建“坝坝会”“堂屋说事”等民主协商平台,畅通村(居)民参与街区风貌改造、场镇有机更新等重大事务渠道,形成利益联结体。强化全周期管理理念,治理项目启动前,共建委员会成员逐一入户解释政策、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拆违拆旧、投劳投智,达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共识;项目启动后,共建委员会代表群众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比选、物资采购、质量监督全过程,明晰镇、村(社区)与群众职责边界,政府负责公共区域景观改造提升、群众自发改造私人区域,实现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截至目前,已拆除各类私搭乱建400余处,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完成花村街、岳家林盘等多个“细胞”改造提升,催生出丹溪小筑、丹景·务观等一批“家门口经济”业态。

02 健全共治委员会体系,构建治理共同体

针对项目建成后治理主体不明确、职责不清、管护缺失等顽疾,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基础性作用,支持有条件的“细胞”成立党支部,引导党员、热心群众等成立共治委员会,并针对乱扔垃圾、公共空间无人维护等情况设立修枝剪叶的“花司令”、水体保洁的“水司令”、规范出摊占道的“红袖套”和卫生维护的志愿者等。同时,强化乡村社会良序善治制度建设,健全村规民约体系,有效解决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干部不好管、社会无人管”的老大难问题。

03 健全共营委员会体系,构建发展聚合体

树立“发展治理互为支撑、相互成就”理念,结合治理后宜游宜业的良好环境本底优势,引导商铺经营者、产业带头人、返乡优秀青年等群体成立共营委员会,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培育壮大夜间经济、绿道经济、集体经济。目前,新春村、石牛社区等村(社区)已引进四季果园、开元剧场、共享厨房、萤光竹海等主题业态入驻,吸引近百家商铺加入,带动近千户村(居)民就业增收。

高线底线双向促进 健全一体化治理服务机制

聚焦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将社区发展治理强基础、优服务、惠民生高线和社会综合治理防风险、促法治、保平安底线衔接融合,率先打造2800平方米的丹景山镇“一体化”治理服务中心,实现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格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

01 整合人员力量,推进一支队伍统管

整合规自、环保、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力量,实现审批服务执法一体化。统筹社区民警、驻村律师、综治队员等专业力量,社会组织、驻镇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力量,社区专职工作者、“三共”委员会成员、红袖套等自治力量,成立600余人的基层治理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共同开展乡村治理、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工作。

02 延伸治理触角,推进一张网格统揽

探索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应急管理等工作统一纳入网格管理,打造29个全要素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管理。靶向对接群众需求,做到便民服务、就业保障等21项业务“一站式”办理,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依托镇村“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慧眼工程”探索智慧场景建设,在街区广场、学校、医院等重要区域、重点部位布设探头1300余个,利用人脸识别等技防设施实现主动预警预防,消除防控盲区。

03 强化系统融合,推进一个平台统调

按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级大脑—镇街中脑—村(社区)小脑—小区(院落)微脑”架构要求,率先将网络理政中心功能向基层延伸,集成20个部门网络办公系统,深度融合天府市民云、“蓉易办”等政务服务数据,搭建“一体化”智慧治理平台,汇集“社智在线”、应急预警、指挥调度、群众诉求办理等功能,实行统一受理、闭环管理、联动调度。强化各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突出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协商议事、矛盾纠纷化解等功能,建成首批具有川西特色、贴近群众的主题堂屋10个,提升基层一线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处置能力。

04 健全管理体系,推进一套机制统筹

以镇级一体化治理服务平台为核心,健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定期召开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梳理堵点症结,下沉资源解决问题。建立“派单”机制,实现镇、村(社区)、小区三级联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强化以事件为中心思维,在街区、小区、林盘(院落)开展“两访两送”工作,动员各类基层治理力量主动收集群众诉求,健全发现解决问题隐患和受理办理群众诉求相结合的“双向联动”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运行效率。目前,已全面收集解决各类诉求2160件,对9大领域26个重大风险点开展常态化排查,调处解决项目促建、砂石盗采、综治维稳等领域问题隐患1100余件。

发展治理一体推进 塑造高品质公园社区

将多元场景作为发展治理融合的空间载体,推动有条件、有基础的街区、小区、林盘(院落)在场景营造中注入地域特色、生活情感、多元价值等,筑牢高品质公园社区建设基础。

01 营造公园社区场景激发生态潜能

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依托绿道蓝网和产业布局,采取“成熟一个、打造一个、引领一片”的方式,分类改造提升各类“细胞”,系统做好滨河绿道、“口袋”绿地等开敞空间打造,差异化营造关口“花街”、东前“花田”、丹景“花山”、新春“花果”等一批社区美空间,通过绿道蓝网穿点成线、扩线成面,协同构筑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将治理实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镇级集体经济平台公司孵化功能,培育提升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盘活利用闲置土地300余亩,引进社会资本6800万元,打造“童话火车乐园”“开元剧场”等一批网红打卡地。

02 优化产业场景布局提升治理效能

以“高质量建设九陇湖山水公园”为统揽,以湔水九分为肌理,重塑场镇发展骨架,通过“政府支持+村民自筹+社区保障”等方式,鼓励村(居)民主动拆院墙让空间,参与特色院落、精品林盘、主题民宿等改造,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消费场景、服务场景。同时,与四川大学开展校地共建,成立乡村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探索开展智库孵化、培训实践等,让美丽街区、小区、林盘(院落)成为新场景的价值增值地。

03 培育文态场景转化释放发展动能

深挖活用丹景山“山、水、风、田、花、堰、茶、禅”八大优势资源,培育九陇水街、堋口茶文创园等文创聚落,布局文翁广场、湔江堰廊桥等文化载体,打造小火车文化记忆公园、牡丹文创孵化基地等文化场景,孵化老站书吧、牡丹文化食养馆等一批文创业态,推动文态价值转化。强化本土人才、候鸟人才队伍建设,凝聚乡村规划师、非遗传承人等乡贤力量120余人成立人才联盟,让有号召力的“带头人”“农创客”“田秀才”在乡村治理平台共谋区域发展、共商服务群众、共述乡村故事,持续丰富天府文化体系。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