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超前探索智能社区!成都武侯:着力形成示范样本
摘 要:

智能社会治理如何让城市和人的生活走向智慧化?今年,中央网信办等8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入选特色基地(社区治理),担负起面向城乡的社区治理领域开展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的任务。

入围国家级实验基地,与其深厚的基层治理底蕴和显著的智能建设成效密不可分。面对智能社会治理这一全新课题,武侯社治有何思考,又进行了怎么样的超前探索?

何以入围?智慧治理体系走上前沿

武侯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辖11个街道、72个社区。

一直以来,武侯区的基层治理底蕴便很深厚。构建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成立了四川省首个社区基金会、成都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

作为我国“行政审批局+政务中心”模式的开创者,早先几年武侯区便站到了前沿,构建了“武侯政务云”体系,打造了“全数字化”审批流程,创新探索“网购式”审批服务模式。

这只是武侯智能建设基础的一隅。在这里,已经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智能治理平台,推进智能小区、智能社区试点,加快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智能治理体系,获评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而从科研创新实力来看,该区聚集的10余所知名高校、250余家科研机构、660家高新技术企业均是“软实力”。

善治于细 满足多样化社区服务需求

智能社会建设,技术是支撑、服务是基础,最根本的是让生活在城市的人能感受到活力与秩序的统一,能享受到善治之城的便捷与温暖。

论便捷,在簇桥街道便可管窥。

23点45分,簇桥街道智慧治理中心接到一条居民关于商家扰民的投诉;23点48分,社区巡查队完成调解。整个过程历时3分钟。

“高效的秘诀在于街道与社区、街道与区级平台建立了畅通的数据共享通道,居民诉求实现跨平台、跨层级的流转处置。”武侯区政务中心簇桥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处置居民诉求建议的过程中,街道智慧中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自2020年11月27日簇桥街道智慧治理中心上线以来,已完成人口数据库、商业数据库、行政数据库三大主库构建。截止到11月18日,该中心人口数据库已录入居民基础信息9.81万余条,流转处置街道本级各类事件6.15万余件,居民满意度超85%,事务处理效率从原先的2.3个工作日提升至1.3个工作日,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论温暖,林荫街9号营造的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关系也能体现。

在手机上打开名为“虹公益”的微信公众号,便可一键触达垃圾银行、智慧车棚等智慧治理模块,也可享受1公里配送、便民工匠坊、院落百宝箱等智慧服务。这是玉林街道在南虹村社区林荫街9号试点开展智慧小区建设工作的成果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为助力邻里互动,林荫街9号还搭建了居民在线协商议事、活动开展的平台,对接辖区法律、教育、医疗等专业人才,为居民提供线上的咨询服务;建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关怀人员台账,通过“小区微脑”一件报警、关怀人员短信、长时间未出现预警等功能,充分联动网格员、物业人员、楼栋长等骨干力量参与邻里互助服务,为社区需要关怀人员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将小区内闲置的电钻、手钳、锯子等常用工具在线上进行发布,定期进行清单更新,组建林荫街9号院落百宝箱。

而在安全防控方面,新希望锦悦楠庭在人行通道部署人脸识别,在车行通道部署车管云,在线上平台则开发访客预约和大件物品通行的放行码。同时,利用“视频+AI”进行入侵探测、电子巡更及高空抛物监控,以智能感知系统营造“安全家”。

为构建居民需求响应、居家安全防护、邻里协商互助、在线家政服务等多种智慧智能应用场景,武侯打造新希望锦悦楠庭、林荫街9号院等智慧小区,重点推进长寿苑、黉门街、南虹村、吉福、锦城等社区智慧建设,鼓励更多社区打造以智慧服务、智慧生活、智慧养老等为品牌的智慧科技主题社区。

在长寿苑等5个社区,武侯开展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建设试点,探索“政府+企业”建设新模式,营造社区党建、治理、服务、安防等智慧化实用性场景,开展社区基础信息、居民需求收集(社区心愿墙)、小区基础信息库、小区事务公示公开、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社区活动等10余个通用智慧应用场景和云上工匠坊、服务小站、社保线上审核、在线配餐送餐等定制开发(接入)智慧应用场景项目建设,线上线下开展“奶奶厨房订送餐”、社邻通“物品共享”、垃圾分类等活动,提升社区智慧化水平。

业界普遍认为,相较于传统治理模式,城市智慧治理更加强调通过科学化施策、创新化供给、智慧化管理、精准化监管,以满足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个体需求。

“我们还将打破原来自上而下、单一化的供给模式,构建许多智能治理应用场景,满足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需求。”武侯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聚势谋远 构建“1+2+5+N”智能社会模式

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后,武侯区提出,将以11个街道、72个社区及其120余万常住人口为应用主体,搭建武侯区智能社区信义治理平台,构建“1+2+5+N”智能社会(社区治理)模式,即建设1个智能社区大数据治理中心,统一1个居民服务移动端和1个管理端,健全区级-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五级联动体系,拓展智能政务、智能共享、智能安防等N个智能治理服务应用场景。

在管理端,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智能社会(社区治理)管理大数据指挥平台,实现与“武侯区城市大脑”数据交换,整合区、街道、社区、小区资源,武侯市民云、社智在线等功能,实现民生诉求的快速响应、社会风险隐患高效处置。

而在居民端,则将社区服务场景统一到1个移动端,实行统一一套身份信息、积分规则、服务标准,实现社区政务服务、社区议事、社区资源共享等功能全覆盖。

按照武侯区规划,到2025年,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社区治理)将基本建成。

在这一过程中,将推进人工智能社会治理指数创新研究,建立智能社会(社区)治理标准体系。

总体来看,在“1+2+5+N”智能社会(社区治理)模式之下,武侯区将针对基层社区治理的需求和短板,开发公开透明、开放参与、信义为本的智能社区信义治理平台,拓展“信义+智能”社区治理模式和应用场景,研究规范智能社会(社区)治理标准体系、政策机制,推动智能技术更安全、更规范地服务民生需求,推动信义治理理念更广泛、更深入地服务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