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新都:社区微打造 让小空间凝聚邻里情
摘 要:

老小区,设施旧,公共空间小,绿化和公共配套无法满足现有居住要求,如何实现和谐居住,打造温馨家园?日前,记者走进新都区石板滩街道仁和场社区光明小区,探访这里经过微打造,让小空间凝聚邻里情的故事。

缺配套 听取居民诉求解难题

光明小区是石板滩街道最早的统规自建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小区没有物管,也没有业委会,全开放式小区,因为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设计本身、绿化和公共配套无法满足现有居住要求。楼顶平台、门口树上都会晾晒衣服被子。“非常不美观,甚至影响居民过路。”说起过去的各种问题,居民直倒苦水,尤其是公共区域的晾晒顽疾让大家尤为恼火。

居民也觉得不美观,但确实没法。社区两委很暖心,没有采取统一清收的“硬”动作,而是耐心与居民协商,一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这条150米长、24户原住民、80多户租户的小巷,两侧都统一安上了结实的钢架晾衣杆,还细心地刷上了彩虹色,不仅实用还美观,而居民和租户们也自觉地将原来乱拉乱搭的晾衣绳、晾衣杆收了起来。

钉花箱 居民门口有个“小花园”

在以前的光明小区,居民们将用泡沫箱、烂花盆种植的蔬菜花木随意摆放在门口,横七竖八、上摞下垒、挡路绊脚……如果生硬地清走,很容易产生矛盾。

“解决这个老问题,就需要新点子。”仁和场社区书记黄君榜介绍说,社区通过居民参与式共建改变了现状。一户一户设计,入户协商,每家门口都不一样:喜欢种草草药的居民黄君菊家有了名为百草园的多层木箱,草草药从泡沫箱中搬了家;居民廖品燕种在门口绿化树下野蛮生长的葱葱蒜苗也被挪入了一米菜园木箱,并配上薄荷、柠檬草、杜鹃等花卉和香草植物,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整个过程中,居民参与一起抬箱子,腾挪葱葱蒜苗,种花,学习一米菜园的园艺知识。

如今,走进小巷,原来随处乱摆放的葱葱蒜苗搬到了各自门前一米菜园的新家,不仅环境美观了,还巧妙引导居民生活习惯从细微处改变。

微打造 小空间凝聚邻里情

设计师采用最简单的水泥河沙加上烂碗碟拼图,修复破损的石板和开裂的水泥地,既省成本又有朴质的艺术感,老人和小孩再也不用担心滑倒摔跤。

对于墙面上还没有统一整理的各种线路和破损的电表箱、生锈的水管、气管等,通过量身定制的立体墙画,让小巷活动生动起来,杂乱无章的电线编织成一个鸟窝;设计师根据每个电表箱特色,巧妙融入墙绘;小巷里的污水井盖,在工作组的引导下也成为孩子们尽情发挥的创作之地:小青蛙、大白、奶牛……有孩子们的快乐参与,居民更加爱惜孩子参与绘画的成果。

通过画上趣味的停车位,让居民们改变过去“怎么方便怎么停”的习惯,停到划好的车位上;巧改空间“生”车位,把居民通常横着停电瓶车、三轮车的车位方向改一下,由平行墙面变成斜向45度;把车位间距缩一点,在标准宽度基础上缩短10厘米。两个小改动,让小巷非机动车的停车位增加了15个,得到居民的认可。

一个老旧小区小巷的更新,更新出了凝聚人心的“家园意识”。居民曾大姐说:社区微打造,实实在在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让我们简陋的小巷暖意融融。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