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成都有个“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有规矩,很柔软,还挺年轻
摘 要:

玉林,无论是在老成都人的心里还是在流行文化的唱词中,都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事实上,除了有小酒馆、咖啡馆,这里还有一个“人宠友好型社区”。

位于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的蓓蕾社区,这里原是以老旧院落为主的老社区,玉林西路“火”了后,辖区很多传统店铺变成了咖啡店、小酒馆,青年文化吸引了更多年轻人驻留。这股年轻的力量,给老社区创造了更多新的可能,但也为社区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例如,随着越来越多喜欢养宠的年轻人扎根于此,养宠人与非养宠人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去年春天,在蓓蕾社区党委副书记包庆的邀请下,“90后”社区营造师杨迎琦所在的“大城小村”工作室参与到“人宠友好型社区”项目中来。“除了缓解社区矛盾,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参与到社区营造中。宠物,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口。”包庆说。

一年有余,从最初的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到青年友好型社区……

“你说这事儿,谁负责?”

养宠人与非养宠人,年轻人与老街区

在蓓蕾社区,如果要提名一个打卡地,火烧堰一定榜上有名。

10月的一个下午,小布走进了这条小巷。尽管是工作日,偶尔还能看到年轻人牵着宠物闲逛。路边设置的巨型扑克牌状的标语牌格外显眼。扑克牌上绘有宠物漫画,上书“遛狗拴绳,嘴套跟上”“非经主人允许,不轻易触碰他人宠物”等内容。这是蓓蕾社区以民主协商方式制定的13条社区宠物友好公约。

“站”在公约标语牌旁的,是放置宠物拾便袋的小铁箱,以及与人等高的立牌,后者是基于社区制作的提示牌。

除了氛围营造,这里还有很多宠物友好型商家。这些商家门口贴有“宠物友好商家”标识,客人可携带宠物入店,门口放置有“大城小村”设计制作的宠物友好家具,免费为流浪动物提供食物、清水。

转过一个街角,小布在散花书院二楼见到了包庆。这个社区办公室不仅对人开放,对宠物也是开放的——小布采访当天,看到社区办公室里摆放着几只宠物用的碗碟,里面盛着清水和食物。这是社区工作者为平日随意进出这里的流浪动物所备的。

事实上,养宠人和非养宠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包庆告诉小布,之前,他们就曾接到投诉,大多是“反映问题的”。例如,遛狗不牵绳,宠物随地大小便等等。

不仅是养宠人和非养宠人,就连养宠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摩擦。比如,一位抱着猫的居民在社区闲逛,碰到一位遛狗的居民,猫遇到狗应激反应,抓伤了主人的脸。“你说这事儿,谁负责?”大多数时候,社区只能从中调解。

包庆告诉记者,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这个项目的全部;动员年轻人,才是关键。

包庆是一个“老社区工作者”,时间一久,他发现,每次来参加社区活动的都是“一老一少”。

如果这只是他的“感觉”,那么,当他拿到社区58个党组织成员名单时,年龄一栏的数字则真正让他“扎了心”——这些搞社区治理的骨干,年龄大部分在70岁左右。“再过几年,这批骨干老了,社区工作谁来做?”他也在思考,如果能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关注社区治理,通过青年参与、青年视角跟生活的“附近”产生联结,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但,青年如何真正走入社区?年轻人与老街区如何建立联系?社区又能做些什么?

“或许,走近、了解这个群体,和他们成为朋友,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包庆说,蓓蕾社区找到了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在地文化创意与社区营造机构,并开启“社区故事学院”计划。他发现,很多青年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宠物这个话题。

2021年年初,蓓蕾社区在火烧堰街巷博物馆策划了一次展览,专门开辟了“定制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留言板。

包庆的手机至今留存着这张留言板的照片,上面密密地贴了几百条留言,统计后发现一大半都和不文明养宠有关。比如:“路上踩到狗屎”“猫猫狗狗不拴绳”“环境有点糟糕”。为此,他在社区工作群里特地写了首打油诗:“火烧堰上走一遍,留言板上看一眼,乱拉狗屎占大半。”

“坦率来讲,尽管我们也曾接到宠物问题的投诉并从中调解,但社区更关注居民生活状况或院落改造等宏观问题,对于小众的宠物问题此前并未过多关注。”他认为,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的内核是多方面的,既是青年友好型社区的尝试,也是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探索。

怎样动员人?

社区营造第一步:让人动起来,让人有话聊

尝试一个全新的项目之前,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去年5月,“大城小村”联合花卉协会,在蓓蕾社区进行了一个专门针对养宠群体和非养宠群体的问卷调查,共约千份,以两个群体为主体设置对应的问题,居民参与问卷,可免费抱走一盆花。结果也非常有趣:养宠人认为自己遛狗牵了绳子,也捡了粪便,非养宠人则是截然不同的回答。

一对一调研时,双方也都有话说。“我们曾遇到情绪非常激烈的非养宠居民,他们抱怨‘狗儿乱拉屎’,要把‘这些狗儿都赶出去’。”杨迎琦说,养宠人也觉得委屈,“比如,他们觉得社区遛狗场地太少,还要跟跳广场舞的嬢嬢们争用小天台;或者,有些孩子一定要凑上来揪狗尾巴。”

“我们无法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可以寻找减少摩擦矛盾的方法。分析结果后我们认为,两个群体彼此缺乏沟通理解,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机制。”杨迎琦认为,只有在一个好的运营机制下,社区营造行动中所推行的改变才是可持续的。这套运营机制既需要社区营造主导方的良好组织,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社区营造本身所能带来的利益推动。

如何动员人?

通过包庆,“大城小村”团队先结识了玉林的六名“养宠骨干”。他们中有人长期收留流浪动物,有人的宠物是酒吧街的“交际花”,“本身在玉林的宠物界就很有号召力,且都很热心,愿意去做服务”。加上玉林是个老社区,居民彼此相熟,养宠人彼此也大都认识。

杨迎琦先给六名“养宠骨干”拉了一个群聊,以此又发展出第二个约50人的“中间层”群聊。她发现,这些人会自主拉其他养宠人进群,群聊规模也渐渐扩大到262人,除了蓓蕾社区周边的商家、居民,辐射范围跟随养宠人的遛弯路线,一路扩展到了省体育馆。

这个200来人的社群是杨迎琦组建过的最活跃的社群,群里常会有一些养宠心得交流,或是诸如“哪家宠物走丢了,来我家‘捡’”这类话题。在她看来,“让人动起来,让人有话聊”,是社区营造第一步。

怎么做?

建工作坊,调动骨干的力量

基本养宠社群样貌建好后,“大城小村”团队建起了工作坊,一系列社区营造工作随之展开。

比如,为了解决养宠人与非养宠人的矛盾,“大城小村”先组织专家和骨干讨论,从公共角度出发制定了若干条社区宠物友好公约。之后,再组织玉林的养宠人和非养宠人开展了7次线上线下讨论,用一年时间,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最终敲定了13条社区宠物友好公约,内容包括遛狗牵绳、捡拾宠物粪便等等。

“这13条宠物公约只是一个基础条款,但也是两个群体最核心的矛盾点所在。”杨迎琦说,后续,他们也将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迭代,除了在社区立标示牌,后续还将以社区周边的形式制作成扑克牌、口罩等,走入大众的生活中。

在养宠社群基础之上,今年3月,“大城小村”通过走访辖区商家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宠物友好商家联盟。同时,和养宠人共同制定了蓓蕾宠物友好地图,记下养宠群体习惯遛狗的路线、时间,以及每一个宠物可以游戏、打闹、交朋友的地点,以此方便两个群体“错峰”出行,尽量避免摩擦。

在这些基础上,“大城小村”开发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只要居民打开手机,随时都能查看这些信息。

伴随讨论的进行以及养宠人彼此间的日益熟悉,工作坊中逐渐涌现出一些愿意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协助改造的人。比如,“大城小村”团队跟骨干们提议,社群可以自主筹款改造居民们常去遛狗的一个小天台,有人自告奋勇,参与CAD制图和工程造价。

“去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或理念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引导居民建立文明意识,共同维护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当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号召有专业度的青年群体进入社区,来进行引导。”杨迎琦说,一年多时间里,“大城小村”建立了一支约300人的蓓蕾宠爱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志愿者除了协助“大城小村”进行项目调研,还会投身社区活动。

吸引年轻人

为社区治理找一个“柔软”的切口

采访中,杨迎琦和包庆都提到了“认同感”和“共情”这两个词。他们认为,青年群体更需要得到认同感,也需要有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进而,他们会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

去年年底,“大城小村”在社区策划了一场宠物T台秀,杨迎琦没想到,竟有1000余人报名。宠物的“户籍”不仅是玉林,还有东大路甚至远到龙泉驿。今年,他们向社区提议举办蓓蕾社区第一届宠物运动会。这一次,玉林的养宠人们自己设计了运动会的环节,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免费租到了运动会场地。

青年群体的能动性大大超出了包庆预期,“他们的方式、‘脑洞’比我们社区能想到的还要多。”他提到,有天晚上,正在社区加班的他,被一些骨干和养宠居民“找上了门”——他们希望社区能开辟一个专属宠物的活动空间。

刚进办公室,他们就拿出一张A3纸,那是一张社区小天台改造规划的CAD制图,制图人指着这张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们的计划。

“以前居民找上门来一般都是反映问题的。”包庆认为,青年群体向社区主动提出自己的诉求,是“青年共建”的重要体现,一方面,青年群体发挥了更多能动性,另一方面,青年文化也可以为老社区注入更多新鲜元素和血液。

“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只是社区治理中一个柔软的切口,它足以‘共情’,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同青年群体开展工作。”比如,将以往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生硬的管理话题转化为宠物友好商家联盟,在交流中大家彼此熟悉,这些曾经生硬的话题也更好沟通了。他提及,社区把辖区的宠物医院及收留流浪动物的机构全都添加进社区养宠群,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群里“吼一吼”就能解决问题。这些互动也增强了青年群体的归属感和社区黏性。一个小细节是,只要社区有活动找场地,微信群里问一问,就有商家免费提供公共场地。

“社区工作不是想当然,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败案例,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好耍、有趣的尝试,来了解青年群体。”比如,通过不定期举办街区博物馆展览,为青年插画师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一些针对青年群体的活动,如音乐节、咖啡节、单车换咖啡活动等等。

“当我们探讨青年在社区营造中的作为,实则面对的是青年在以何种方式介入社区营造,以及青年如何改变社区营造的路径。”包庆说,“青年共建”作为其参与社区营造及城市更新的手段,年轻人关于城市与社区的视角与观点,奠定了青年介入社区营造的特殊性,当青年以新潮、活跃、未来的视角关注社区营造时,将为社区营造创造新的可能性。“成都也在为此探索。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过程。”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