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新都:一万多个“微网实格”撑起“3小时内全网动员”
摘 要:

10月中旬,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廖家湾社区,“杨柳刀客”又走街进院给居民免费磨刀了。作为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已为周边居民义务服务几年了。今年8月以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多了一个身份——微网格员。

8月18日,随着新都区桂湖街道桂东社区香城丽苑小区20位新任“微网格长”亮相,新都区“微网实格”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以50—100户为一个网格单元,全区城乡共划分为10109个“微网实格”,吸引小区党员、自组织成员、业委会成员、“两代表一委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退休教师等12350人加入微网格员队伍,参与疫情防控、邻里调解等社区治理工作。

什么是“微网实格”?和过去基层治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如何做到“3小时内全网动员”?新都区边实践边总结,在城乡社区治理中探索民主管理全过程的科学路径。

建“微网实格” 织密基层服务网络

什么是“微网实格”?核心要义是基层服务网络下沉。新都区委社治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微网实格”将小区原有网格再细化,吸纳更多热心居民参与小区的环境维护、物业管理、疫情防控等工作,织密基层服务网络,“以往,网格只划分到每个小区楼盘,现在网格划分到小区各楼栋的每个单元,甚至每个单元还有2—3名微网格员。”

实施党建引领的“微网实格”治理,首先就是通过党组织把人心凝聚起来。“杨柳刀客”所在的杨柳苑小区是斑竹园街道廖家湾社区的一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几年前还显得“脏乱差”,如今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治理先进小区。

治理的第一步,以杨柳苑小区为例,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廖家湾社区党委成立了杨柳苑小区党支部。作为农民集中安置小区,杨柳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党支部以楼栋为单元将小区分为13个微网格,从党员、物管人员、群众骨干中选出13人作为“微网格长”,协同楼栋长开展工作,并按楼栋设立党小组,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

第二步,以香城丽苑所在的桂东社区为例,贯通社区“总网格”、社区划片的“一般网格”、50户或1个楼栋的“微网格”,构建起“支部建在小区、堡垒建在网格、党员沉在楼栋单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小区治理模式。桂东社区在小区建立党支部,以楼栋分片建立4个党小组,发动100余名党员,组织联结起“1个小区总网格长+6个专职网格员+14个楼栋微网格长+41个单元微网格员+86个志愿者”的网格联动队伍,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

第三步,桂东社区做强党建联盟,联动与社区相关的34个部门和机构,建立“小区业委会—居民议事会—区域治理联盟”等功能性组织体系,将物业公司、“两新”组织、社会组织、区级部门等多元主体纳入网格力量之中。与此同时,找准小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的结合点,建立群众需求、辖区资源和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服务、资源、力量向微网格集中。

在微网格外,新都区顺势整合出“响应网”,集结起全区18类响应力量,共计3950人,确保178类响应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分派到人、追踪落实。

人员下沉 突击攻坚齐心共建

桂东社区香城丽苑选出的20位微网格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8栋的“微网格长”张小兰就是一位热心志愿者,她和同伴都明白,微网格长(员)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事件“发现人”“报警人”“吹哨人”的作用,建立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

8月下旬,微网格划好后,微网格长挨家挨户开展“敲门行动”——对香城丽苑小区41个单元、430户居民全覆盖摸排,共收集到20多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信息。于是,社区开展“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独居老人”牵手行动,建立“关爱台账”,记录走访联系情况,提供常态化上门服务。

两年前,香城丽苑一度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物居“信任危机”等困境,后来通过织密“微网格”、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如今已成和谐小区。9月23日,成都在3044个社区中选出100个进入成都市“无疫社区”创建单位推荐名单,桂东社区顺利入选。

新都区九村合一农民安置小区——鸿运小区,在织密基层服务方面,探索出一套“五微”工作法:通过上门走访和微信群收集诉求,设立“微平台”了解民情民意;建立由社区党组织联系党员骨干、党员骨干联系本村党员、本村党员联系本村居民的“三联”工作体系,形成“微组织”;带动居民主动认领“小区微花园”项目,“微认领”方式让居民成为美化小区环境的主体;通过愿景、价值、物质等“微激励”手段,调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根据群众需求,开展道路、卫生、环境等“微整治”,提升微环境。

划分城乡“微网实格”后,9月疫情防控期间,新都区向高、中风险区派出20多位可以独当一面、内指挥外协调的领导干部,他们进入小区后,与小区“专职网格员”“微网格长(员)”和志愿者等紧密合作,在最小工作单元展开工作协同,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

3小时内全网动员 科技支撑“工作协同”

成都构建“微网实格”,重点在“3小时内全网动员”,与过去相比,更加注重划分工作单元和工作协同。如何既快又好地推进工作协同?智慧化应用方式,成为破题应有之义。

运用智慧化方式,焦点对准痛点和难点问题,新都区试水并初战告捷的智慧工具有三个:“蓉e报”“扫楼码”和“社区一表通”。

“蓉e报”小程序,旨在打通微网格员与智慧蓉城的联动渠道,解决数据动态更新、风险隐患上报、末端指挥调度等问题。新都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蓉e报”具有事件上报功能,可帮助微网格员自主上报风险隐患,全面融入网格事件闭环处置流程。

今年6月诞生的“扫楼码”,与疫情防控的基础人口数据排查和居民需求调查息息相关。新都区委社治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疫情发生时,想要快速了解某个社区、小区居民的多项信息,往往力有不逮,“能不能开发一个小程序,实现以‘数据跑路’代替人工劳动呢?”新都区委社治委开始着手研发。

“扫楼码”作用得到发挥——8月,通过运用“社智在线”人工走访和“扫楼码”居民自主填报两种方式双线作战,仅用6天时间,完成大丰街道10万户、30万人的信息采集和复核,新增人员信息3.5万条。

此后一周,新都区领导带队、靠前指挥,全区编为5个分队、50个小组,力量全部下沉到小区(院落),利用晚上、周末时间开展“敲门”行动,逐层、逐户、逐人复核采集基础信息。

通过大数据分析,新都区找准找实每个社区、每个小区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特点,形成“3小时内全网动员”和行动能力。截至目前,新都区社区主题数据库已归集人员数据189万余条、小区(院落)3500余个、房屋72万余套、人房关系总数196万余条,使用高龄老人、低保对象、残疾人等各类标签5万余个。

“社区一表通”是在这个数据库基础上,为社区减负、为“微网格”赋能的重要工具。今年6月,新都区开展基层政务类信息化终端摸底调查,梳理出报表(台账)225张、基层政务类信息化终端223个,但仍存在表格数量多、重复统计多、社区权限不一致、数据运用效率低的问题。

怎么破解?新都区开发“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多跨协同智慧应用场景,通过“全区基础数据采集—分类自动生成各类表格—数据更新后多表下载上报—上级部门共享数据分类使用”流程,切实为基层减负。目前,新都区民政、行政审批、医保、卫健等多部门已开始对接“社区一表通”。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新都区织密织细“微网实格”,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之道。

网站导航